【摘要】國畫歷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筆墨文化是國畫創作中的重要元素,是塑造中國畫風骨的重要工具。筆者以中國筆墨文化元素作為研究切入點,對其在國畫創作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筆墨文化;國畫;創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J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166-03
【本文著錄格式】劉爽.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166-168.
中國畫歷史悠久,是一種特殊的繪畫形式,在創作的時候運用了獨特的表現形式,使其表現內容更加豐富。在諸多中國畫創作元素中,筆墨文化是最為獨特的表現手法。通過筆墨文化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不僅僅給其增添了色彩,也融合了書法的特點,將繪畫者的內心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畫的意境。基于此,筆者對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一、中國筆墨文化與國畫概述
(一)中國筆墨文化元素
簡言之,筆墨文化元素就是將筆和墨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以此進行書寫、繪畫等創作。也就是說,筆墨文化是書寫和繪畫藝術之間的有效結合。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畫筆這一形式,將作者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筆墨則是進行繪畫的基礎,也是表達作者內背心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基于中國畫的特點和主要形式,與西方的創作手法、繪畫技巧不同,更加關注意境的表達,以及韻味的刻畫。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尤其關注點線和留白,借助情景交融的模式,營造出良好的作品意境空間,將其中承載的意境和內涵表達出來。面對中國畫的創作特點和需求,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可靈活借助筆墨文化元素,將其與國畫融合到一起,最終借助筆墨文化元素的特點,提升國畫的藝術氣息,以及悠遠的意境,逐漸形成國畫獨特的創作手法[1]。
(二)國畫中的筆墨語境
國畫歷史悠久,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內,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關,在每個時代都呈現出顯著的特點。結合國畫的發展歷程,雖然國畫在創作的時候,寫實和寫虛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基本上都是以物寫意、以境傳情的方式進行的。同時,基于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轉變,對筆墨結構的具體用法也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在這一背景下,在創作國畫的時候,必須要有效地融入筆墨元素,將作者的內心感受、時代氣息精準地表現出來,逐漸提升國畫的審美價值。
在國畫創作的過程中,筆墨作為其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呈現出顯著的價值。在對其進行理解的時候,可從四個方面進行,即:國畫創作時使用的筆墨、作畫時的具體表現手法、國畫中的藝術語言、國畫創作過程中蘊含的筆墨精神。基于國畫的內涵,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融入新元素,才能將中國文化獨特的美感體現出來,使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例如,在畫梅、竹時,融入筆墨的形式,往往只需要簡單的幾筆,就可以將梅花和竹子的氣節、傲骨展現出來,并將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以及中國獨特的文化精準地傳達出來[2]。
在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其通常融入了作者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與了解,以促使創作者自身的個人修養以及生活閱歷能夠在國畫的具體創作當中得到體現,與此同時,國畫的創作者還能通過國畫對自身想要表達的思想理念進行宣揚與傳遞,在對其審美價值進行體現時,需注重自然美和自身感悟的有效結合,以呈現出國畫作品的不凡意境,但是,因為每個創作者具有獨特性以及不同性,以此使每幅國畫作品都呈現出各種表現形式,且不同表現形式通常需依賴于筆墨文化的相關元素進行體現。對自然的神奇而言,主要就是在人類不能完全的復制自然美,但運用筆墨以及相應的手法,對自然美具備的神韻實施提煉與概括,以將其呈現于畫紙上進行展現,國畫創作者可經過不同筆墨結構,促使“寫”與“線”的科學化組合,其美麗通常各不相同,并在傳統的國畫創作過程中,經過獨特化筆墨文化的元素,呈現出各種的精神理念。
二、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特征、特點與審美價值
中國筆墨的文化元素所具備的特征通常呈現于線條與書寫之間抽象活動的有效結合,其二者具備的功效通常表現為國畫元素具備的獨特化的審美價值。
(一)中國筆墨的文化元素特征
中國筆墨的文化元素具備的特征主要表現形式為線條,通過線條變化以及組合,形成所需的造型,由此可知,不存有線條,國畫輪廓的構造通常是不存在的。中國筆墨的作品中,線并非是沒有升級的線條,其源自于墨,而墨又源自于筆,且筆游走于紙上,就會形成。因此,從就傳統化哲學角度,線的生產過程中留白就是空,沒有任何物就是空,沒有形又生成無物,而無形又會生成無線,且奧妙無窮。從客觀角度而言,因為存有線條,才能使國畫自身更具表現力以及辨識度,而沒有這些,解讀的思想內涵通常空白無力。
中國筆墨的文化元素另一個重要特征為書寫,中國畫創作更講求寫意,也就是表現成小寫意與大寫意的不同的藝術形式,這則能表現出寫具備的重要性。就筆墨表現出的寫的特征而言,明朝的唐寅對工筆畫進行評價說其像楷書,寫意則更像草圣。由此可知,立足于某種意義,擅長于書法的人,通常也更注重作畫,寫反映于國畫上,并呈現出力道微妙的變化,通過書法滲透畫法,以繪畫實現凝聚神思,從而使國畫更具生命力,這通常是傳統筆墨元素表現出的寫的特征及其內涵所在。
(二)中國筆墨的文化特點
首先,中國筆墨文化的線。中國國畫創作當中,筆墨文化的元素是存有基礎特點的。在國畫過程中沒有線,無法呈現出其造型,也沒有其具體含義。國畫創作過程中,先天作為不可缺失的部分,若沒有進行線條描繪,國畫表現力通常就是零。就外表來說,其簡單線條通常給國畫相應的生命力,經過線條可呈現出作者內心的情感以及想法,同時,在國畫中,線條變化能夠使國畫呈現的更形象,并充滿感染力。
其次,中國筆墨文化的寫。中國國畫的創作中,筆墨文化元素當中,寫通常有著顯著的特點,國畫或書法當中,寫是極其重要的,國畫通常能將其分成小寫意與大寫意兩種。通過寫的方式,通常能更好的傳遞與表達國畫當中的情感,并呈現出國畫的表現力、生命力,并感受到當中表達的精神韻味。
(三)中國筆墨文化的審美價值
對國畫而言,其發展研究主要是從宋元之后,該時期能看到國畫的筆墨情趣通常呈現出草草幾筆,這種隨意性筆墨則能呈現出創作者自身的心境。這種逸筆草草形式的筆墨通常更注重和現代化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呈現出時代具備的生活氣息。因此,就國畫創作的發展歷程而言,國畫作品并不注重寫虛與寫實的分別,更多表現出借物表意的一種藝術形式。就國畫創作而言,繪畫大師齊白石認為的國畫創作是游走于似和不似之間存有的巧妙性。傳統的國畫創作上,更注重對筆墨的應用以及對實體的表現,但是因為認識的觀念以及審美的形式變化,其對筆墨結構的不一致看法通常使筆墨在國畫當中的價值無法獲得相應的體現。除此之外,因為中國畫屬于意象藝術,將筆墨書寫的自然人文通常需經過各種元素的銜接、轉換、對比等構成具有韻律的畫作。因此,想要使筆墨文化具備的審美價值得到真正理解,其不僅需明確點線面的聯系,而且還能在“似與不似”當中體驗到其中的精神氣質。
三、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具體來說,筆墨文化元素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有:點、線、空、光影、肌力、意境等。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筆者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點元素與國畫創作
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點是最為基礎的部分,也是筆墨文化元素表現的起始環節。在國畫創作中,點的大小、濃淡、方向等,都會給觀賞者帶來差異化的體驗,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國畫的表現效果。在國畫創作的過程中,點雖然非常小,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畫的風格。因此,在創作國畫的時候,必須重視點元素,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借助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點,給觀賞者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并將國畫的意境精準地表達出來。
具體來說,點的形式多種多樣,諸如:枯點、圓點、豎點、濕點和橫點。有的點如同蜻蜓點水,有的點則如同空中墜石。因此,在創作國畫的時候,應尤為關注點的運用。具體來說,畫家在下筆用墨的時候,應關注點的疏密、濃淡、虛實、大小,以腕發力、快慢不同,確保點的下筆恰如其分,以免其出現刻板的現象;另外,在下筆用墨畫點的時候,還應利用借助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將作者內心的情感、自身的修養等滲透其中,使得觀賞者能夠通過國畫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3]。
(二)線元素與國畫創作
線元素是中國筆墨文化元素中最為基本的創作元素,也是進行中國畫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表現形式等。從線條的表現形式上來說,線元素主要有長短、曲直和疏密之別。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線元素使用的形式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就中國畫來說,在創作的時候主要涉及到兩大類,即工筆、寫意。其中,工筆主要是以線為主,講求嚴謹用線,要求線條順澀得當,不僅僅要擁有圓潤的線條,還要具備頓折的線條,以免出現輕飄浮躁的線條。確保借助順暢的線條,將物象中的細膩美感精準地展示出來;在寫意創作的過程中,墨為重,更加關注線條的虛實、疏密等,主要是借助一波三折、虛實結合、抑揚頓挫的線條,增強國畫的效果,最終達到“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效果。另外,在寫意畫的創作中,更加強調一筆到底的線條用法,要求線元素能夠保持“線斷氣不斷、線簡單不拙、輕但有力、松但不呆”的特點,通過對線元素進行不同的組合,最終給國畫的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歷代帝王圖》《女史箴圖》《韓熙載夜宴圖》在進行創作時,都借助了線元素,以線條作為基礎,使其作為造型的語言,將物象的神情等精準地體現出來,賦予了國畫中的意象審美,增強了國畫的藝術價值。
(三)空元素與國畫創作
空元素在國畫創作中,又被稱之為“留白藝術”,這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在畫面中構建出一定的空白區域,以此增強畫面的藝術效果,更好地烘托畫面中的物象造型。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借助“計白當黑”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以虛托實、以實托虛、虛實相生的方式,在國畫的畫面中,給觀賞者預留一部分的想象空間,使其在觀賞的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理解,對畫面進行深層次的解讀,最終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基于此,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畫面過于“擁堵”的現象,借助一定的留白藝術,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留白雖然是無形的,但卻可以通過云煙霧水等元素展現出來,并將作者的情緒、情境展現出來[4]。例如,文徵明在創作《綠蔭長話圖》的過程中,就借助了留白藝術手法,雖然在畫作中涉及到的皴紋比較少,僅僅在重要的地方施予重墨,但使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提升了畫面的清幽、悠遠的意境。
(四)光影元素與國畫創作
光影是筆墨文化元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空間關系進行暗示。在中國畫進行創作的時候,光影元素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常常借助這一元素,增強畫面的空間關系。因此,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可將光影和筆墨有機結合起來,借助作者的筆墨語言整合能力,增強畫面的整體氣息。以《群賢畢至、仰俯天地》這一中國畫為例,田黎明在對其進行創作的時候,在運用筆墨元素的時候,不再局限于點線等元素中,更加關注光斑元素的營造,借助光斑元素給觀賞者營造了強烈的空間層次感,觀察者可通過光斑元素,體會其中描繪的意境。
(五)肌理元素與國畫創作
在中國畫創作中,肌理元素主要是指繪畫中的紋路,以及形象的表現語言,呈現出變化的不確定性。通過肌理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可最大限度豐富畫面的層次感,不斷提升畫面的藝術價值。因此,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應重視肌理元素的運用,靈活借助噴、積、破等方式,增強畫面的肌理感,不斷提升國畫的視覺沖擊力,以達到提升審美效果的目的。例如,在這一國畫中,作者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就以太行山作為對象,借助近距離的觀照逐漸進入到畫面的紋理中,進而將畫面中的季節、光照和氣候等因素抽離出來。在此基礎上,結合國畫創作過程中的拼接手法、挖補手法等,將水墨畫的圖式表述和巖層的肌理整合到一起,最終逐漸提升國畫的審美價值。
(六)意境元素與國畫創作
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常常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寄托其中。因此,國畫充分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情感,體現了其內心的意境,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傳達出來。與西方繪畫形式不同,中國畫素有“無境不成畫”的說法,中國畫基本上為動景,借助點、線、留白、肌理、光影的筆墨元素,借助水中的魚蝦、空中的雁雀、風中的竹林等,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例如,文徵明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就常常在畫面的圖像中,將自己的內心情感抒發出來。具體來說,文徵明深受傳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玄學文化和禪文化的影響,在其作品中可明確感知到儒家與玄學文化的結合,即便是枯木的物象,也會呈現出蒼勁的生機[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庫。筆墨文化元素是中國畫的具體表現形式,借助點、線、留白、肌理、光影和意境等元素,寄托了作者的內心情感,提升了國畫的藝術價值。因此,在進行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國畫的內涵,靈活利用不同的筆墨文化元素,不斷提升國畫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吳丹丹.當代國畫創作中傳統筆墨畫藝術元素的應用[J].藝術品鑒,2021(5):136-137.
[2]李揚.傳統筆墨文化元素應用在國畫創作中的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94-95.
[3]楊力飛.談中國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文化創作中的應用[J].中國文藝家,2020(5):94+96.
[4]王亞楠.傳統筆墨文化元素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J].藝術品鑒,2020(6):240-241.
[5]朱茵薏,劉新華.傳統筆墨文化元素在中國畫創作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4):25-26.
作者簡介:劉爽(1968-),男,河北新樂,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美術教育、中國畫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