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雪峰
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中有“治理有效”四個字,如何才能“治理有效”,需要討論。
基層治理應當是“法治”的,而村莊是熟人社會,村委會是農民自己選舉產生的實行村民自治的組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治”當然也是基層治理的內在組成部分?!暗轮巍钡年P鍵是基于共識的治理,這個共識就是地方性的規范,是可以約束所有人的道德前提。
當前基層治理中尤其是村級治理的重點是村干部協助國家資源落地。國家資源下鄉,必須要保證國家資源的安全有效性,因此就有如何使用國家資源的規范、程序、標準的下鄉,以及檢查和監督的下鄉。
國家資源下鄉不僅為農村提供與城市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而且還為村干部提供報酬。隨著國家資源向農村的大量投入,及與此同時的規范下鄉,檢查下鄉,村干部工作越來越多,事務越來越繁,要求越來越嚴格。村干部報酬也開始由之前的誤工補貼向工資化轉變。村干部職業化了。
當前時期的村級治理,國家不僅為農村提供基本公共品,而且為村干部提供工資化的報酬,村干部的主要工作是按上級要求和標準來完成安排的各種任務。村干部成為上面千條線下面的一根針,主要工作變成應付上級任務,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留痕,統計,應付上級檢查,完成上級安排的各種任務。上級安排并進行檢查的工作包括在黨群服務中心坐班為村民提供各種服務。
傳統村級治理的核心是與村民打交道,從村民那里收取稅費,以完成國家任務和建設村莊基本公共品,村干部必須了解村民,也必須要回應村民的需求,解決村民的問題。
當前村級治理的重點則在于完成上級任務,迎接上級檢查,填報各種表格,按上級規范和程序開展具體工作,“四議兩公開”也只是工作開展的合法性程序,不再主動接觸群眾。
當前村級治理中的村干部往往是長于文字工作能夠操作電腦卻較少有與村民打交道經驗的年輕人,村級治理不需要動員村民,更不需要組織村民,村民成為客體,村級治理懸浮于村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