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天都要面對海量信息,怎樣才能高效地作出最佳選擇?算法推薦技術大顯身手,成為平臺與用戶的好幫手,但一些亂象也隨之而來,過度推薦、廣告精準推薦讓人防不勝防。
“在購物APP 搜索過一款相機后,主頁上相關產品的推薦就沒斷過,不同品牌、不同價位的產品涌來,讓人看花了眼。”參加工作不久,小趙打算買個相機,沒想到一次搜索卻讓相關廣告“侵入”了其他常用APP,變得無處不在。
精準化推送的不只是商品,視頻、資訊同樣如此。“一不留神又刷了一個多小時!”下班后,小劉常常對著手機看短視頻,一刷就停不下來。“我刷完一個,平臺馬上自動播放下一個同類視頻,內容不停地更新,我就一直盯著屏幕看,看完又覺得沒多大意義。”
廣告推薦為啥無孔不入?刷短視頻咋就停不下來?這些按照個人偏好精準化推送的商品、視頻背后,離不開平臺推薦算法的精心計算。作為一種幫助實現用戶與信息快速精確匹配的技術手段,推薦算法如今已廣泛運用于電商、社交、內容資訊等眾多互聯網領域。
看似幫助平臺、商家、用戶三贏的算法推薦,不斷遭受質疑。說好的優化用戶體驗,逐漸演變成商家增加流量、增強用戶黏性、收割用戶錢包的利器。每次搜索點擊、每注冊一款APP 時填寫的個人信息,都會成為商家給用戶精準畫像的“線索”,用戶不知不覺中就被“算計”了一把。
大數據殺熟、致癮性推薦、影響和誤導消費者,賽迪研究院的一份報告梳理了濫用算法推薦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其負面效應還不止于此,為了取悅用戶,算法會不斷推薦其感興趣的內容。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個性化推薦收窄了用戶的信息接收范圍,并減少了接收差異化信息的可能性,容易讓人深陷“信息繭房”而不自知,不利于個人認知成長。
與此同時,算法取代人工充當信息推薦的“編輯”角色,內容能否推送、推送什么內容,不是由用戶而是由算法決定的。一旦算法推薦的設計理念偏離正確導向,劣質低俗信息精準推送的問題就隨之而來。
算法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織密規范推薦算法服務的法網正當其時。國家網信辦、中宣部等公布《關于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防范算法濫用風險,維護網絡空間傳播秩序、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防止利用算法干擾社會輿論、打壓競爭對手、侵害網民權益等行為,防范算法濫用帶來意識形態、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風險隱患。
今年11 月1 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對這類問題作出回應,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
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法規組合拳通過合理限制防止信息濫用,避免算法推薦“野蠻生長”,從而達到個人信息保護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雙重目標。
那么,面對法律長劍,算法推薦的未來該如何發展?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認為,算法應用、技術創新背后要有更多思考,讓算法推薦帶來的弊少一些,利更多一些。
實際上,算法推薦技術不僅能夠做到個性化推送,還包含多種功能類型,如排序精選類、檢索過濾類、調度決策類等,可以提升信息傳遞的精準性,優化用戶體驗。熱搜、網約車派單、時間規劃等,都是根據平臺特有算法,計算出最佳閱讀喜好與履約路線,從而大幅提升平臺的運營效率。在這樣的算法進化之下,用戶能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
一些互聯網平臺積極響應社會關切和法律規范,優化改善現有算法以提升用戶體驗,尋找一種更透明、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讓算法走向規范化、透明化,同時對算法進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治理,是保障平臺可持續發展、保障靈活就業者和用戶合法權益的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