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工作,是新時代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得以“薪火相傳”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各地關工委針對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期《探索研究》欄目把他們中的部分優秀成果總結呈現給讀者,以供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20日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p>
各地關工人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努力解決好各地青少年在黨史國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揮地方優勢,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為“薪火相傳”的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我們總結了近一年來各地關工委的工作調研報告,把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索成果呈現出來,歸納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從“講”到“演”,在形式創新方面“各顯神通”。
新時代的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不能就史論史生搬硬套,需要不斷豐富教育活動的載體,組織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甚至是寓教于樂的形式,這樣才能在年輕一代當中形成更好的影響力。在這方面,柳州市關工委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們把黨史國史以更貼近實際、貼近青少年群體的“講”與“演”融合的宣講形式,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傳播,增強了黨史國史學習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在黨史國史教育、紅色基因傳承的宣講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小故事”講“大道理”。這樣的舉措,讓青少年的黨史國史學習真正能夠做到“坐得下來、聽得進去、學有所獲”。
湖南省關工委則是在線上開設“紅色故事匯”欄目,線下挖掘紅色資源,編印紅色書籍,他們制作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知識讀本分發到各個中小學校,這些行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省內江市關工委則邀請知名音樂人創作歌曲、制作音樂教材,并聯合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各學校學生學習傳唱;發動學校組織歌詠比賽等文藝活動,抒發青少年愛黨愛國的情懷。
二是充分利用當地革命歷史資源,讓紅色教育基地“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尋訪革命圣地延安的革命遺跡遺址時強調:“要注重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黨的歷史,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堅決跟黨走?!睆睦碚摵蛯嵺`上闡明了紅色教育基地對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目前,延安共有革命舊址445 處,革命紀念館30 座,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 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4 處,革命烈士陵園15 處。延安市關工委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革命歷史教育資源,大力推進“館校結合”,與當地中小學校合作,培養革命紀念館、展覽館的小小講解員。把在以往的黨史國史學習中,學生們作為觀眾、聽眾的角色,變為“講述者”的角色。角色的轉變意味著責任和思想的轉變,也讓黨史國史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則把已經建立起的大量革命歷史教育基地,與文旅產業進行有機結合,把“因地施教”的多樣化形式發揮到了極致。
目前,兵團14 個師和180 多個農牧團場已建成具有規模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團史館97座,其中,有6 家被中國關工委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兵團以此為依托,打造了一批紅色旅游產業鏈,通過產業的打造,深挖“紅色文化”、“軍墾文化”和“老兵精神”,不斷擴大紅色文化旅游內涵和外延,打造建立紅色旅游平臺,豐富紅色文化旅游載體,讓黨史國史教育收獲了多方位的社會效益。近些年,他們推出了“新疆10 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沙海老兵節”、兵地青少年夏令營、小兵訓練營等系列紅色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強化“兵”的意識,提升“兵”的能力,彰顯“軍”的屬性,傳承兵團的紅色血脈,繼續弘揚老兵無私奉獻、艱苦創業的精神。這樣生動的形式,讓下一代在知行合一的體驗中,對紅色故事、紅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各地開展的黨史國史教育各具特色,不一而足,但其中也不乏困難和問題。
柳州市關工委在調研報告中就提到,目前,地方上存在區縣宣講隊伍的建設和組成不平衡的問題;四川省內江市關工委也在他們的報告中提出了“五老”在參與對青少年的教育宣講過程中,存在“工作力量穩定性不夠,隊伍建設乏力,工作方式創新不夠、教育形式單一,輿論社會氛圍不濃”等困難和問題。
此外,記者近日還通過電話和郵件的形式,對一些地區的青少年進行了采訪。他們中的一些人反映平時除了歷史課外,很少能接觸到黨史國史教育內容。當被問到更希望以什么樣的形式獲得相關知識的時候,他們表示,因為平時課業壓力比較重,不會花太多時間在閱讀相關課外書籍上,但自己會經常觀看某些社交軟件上的短視頻,如果能制作一些短小的故事,自己會更愿意利用閑散時間通過這種方式學習。
由此可見,一方面,不同地區在針對青少年的黨史國史教育方面仍存在力度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形式創新仍然是青少年學習黨史、國史過程中一個需要突破的重要課題。特別是新時代環境下成長的一代,對于網絡化形式更為適應、需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們的宣講教育方式不能僅僅停留在“照本宣講”,而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用故事化、可視化甚至互動化的形式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的體驗。
近期,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針對“黨史國史教育如何創新發展,以適應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一代年輕人”這一問題,徐飛認為,現在年輕人接觸電子產品比較多、占用時間也比較多,操作水平也很高,這就需要把經典的黨史國史內容融入這些應用場景中。例如,制作一些故事短片上傳到手機的App 軟件平臺上,用生動、簡短、通俗的形式,甚至是年輕人喜歡的語言,讓年輕人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學習。此外,他還建議,目前各地的中小學黨史國史教育缺乏統一標準,有關部門應印發統一的簡易讀本,作為課外教輔材料以方便青少年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