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關工委
30年來,吉林省關工委和廣大五老熱心品牌的創建和發展,形成了有利于品牌孕育成長的氣候和土壤,產生了主題鮮明、生命力強的知名品牌。這些品牌突出老少共建特色,生命力強,結構合理,覆蓋面廣,呈現出積極持續發展的態勢。
品牌實際上是從群眾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影響力的先進典型。
1.要深入實際,善于敏銳地發現捕捉亮點和典型經驗。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才能把鮮活生動的經驗總結出來。吉林省關工委把每年的10月份作為調研月,駐會班子和辦公室的同志深入學校、村屯和社區開展認真地調查研究。同時建立起網站和微信工作群等網絡橋梁,密切與基層五老和青少年的聯系,汲取營養,總結經驗,發現典型和品牌。
2.典型經驗上升到品牌,領導重視是關鍵。工作品牌許多都是在顧秀蓮主任及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大學生自學組織37年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沒有中央領導、中國關工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就不會有今天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3.創新是品牌發展的動力,活動是品牌的生命力。品牌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服務青少年的正確方向,因時因勢創新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品牌必須以創新為根本,用創新提高品牌的生命力和服務質量。創新讓品牌更有社會責任,從工作品牌到工作責任,每前進一步都是一種成長的蛻變。
4.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機制。顧秀蓮主任強調“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機制提供可靠的保障。”如何發現品牌、宣傳品牌、樹立品牌,不斷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度,形成自我強化、自我激活的長效機制是鑄就品牌持久生命力的保證。
吉林省關工委十分重視工作經驗的總結和品牌創建工作,堅持推進品牌戰略,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1.黨建帶關建工作躍上新臺階。經吉林省委同意,省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以黨的建設帶動關工委建設工作的意見》(吉廳字〔2019〕77 號)。各地黨委認真貫徹省委辦公廳文件精神,白城市、松原市、遼源市、梅河口市、公主嶺市、農安縣等市(縣)委也都相繼下發了黨建帶關建的相關文件,進一步加強了黨對關工委工作的領導,使黨建帶關建工作走進了新時代。
2.關工委的政治地位、社會影響力明顯提升。吉林省關工委被省文明委授予2016—2018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5年、2020年被省委組織部和省委老干部局評為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金春燮被中宣部、中組部授予“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榮譽稱號,被中國關工委授予“最美五老”榮譽稱號;崔屹山、張樹春、金萬春、陳忠革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3.宣傳手段不斷完善,宣傳陣地不斷擴大。全省關工委系統已建立網站82 個,微信工作群445 個,微信公眾號350 個,創建雜志、期刊83種。省關工委網站日有效點擊量達2500 次以上。微信工作群日有效點擊量已超過8000 次。
4.工作內涵和覆蓋領域進一步拓展。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及各市州支行全部建立了關工委組織并開展活動,得到了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全省關工委組織已發展到28196 個,省市縣鄉村(社區)五級組織網絡全面形成,管理機制科學化、規范化,工作活力不斷增強。
5.紅色基因傳承、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各級關工委全面推進黨史國史主題教育活動,利用重要節點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實際把黨史國史教育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重要活動和日常關愛中。共編寫鄉土教材近19 萬冊,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77 個,其中4 個成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
6.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扎實活躍。廣泛開展以扶貧助學為主要內容的“十百千萬”五老關愛行動,幫扶青少年17.5 萬人,幫扶資金2916 萬元。舉辦傳承好家風好家教活動3227 場,興辦合辦家長學校5347 個,受眾87.4 萬人。舉行法治教育報告會5149 場,受教育青少年121 萬人次。建立五老報告團1532 個,參與網吧監督的五老4027 人。遼源市、敦化市關工委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室),為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
挑戰:1.品牌建設工作發展不平衡。有些市州品牌多達兩位數,有的市州較少。品牌的影響力、知名度、認知度差距較大。有的品牌缺少及時的跟蹤、指導、激勵。2.品牌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五老難組織、平臺難搭建、青少年難召集是創建工作品牌的攔路虎。3.缺少必要的活動場所和經費。4.對加強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領導不力、措施不到位。
對策:顧秀蓮主任指出,加強品牌建設一是圍繞“ 四個全面”的新要求,找準關工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工作品牌,提供更好的工作平臺。二是做好已有工作品牌的推廣工作,發揮典型引領作用,通過相互學習借鑒,促進品牌活動在基層關工委的普及。三是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對品牌進行提升提高。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顧秀蓮主任的講話精神,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對策,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凝聚關工委品牌發展共識,設立“吉林省關工委品牌日”,堅定以工作品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進一步建立完善發現、培育、評估、跟蹤、強化、激活、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強品牌體系建設,加強品牌建設研討工作,把品牌建設列入每年調研考核的工作目標。建立網上品牌博物館,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機制,努力形成爭創品牌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