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是遼寧必須肩負起的光榮使命。”在《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這一目標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聚焦新任務,實現新突破,時不我待,唯有只爭朝夕。
新突破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系列明確的目標任務連線成面:實現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新突破,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新突破,實現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新突破,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新突破,實現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突破,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突破,實現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新突破。實現新突破,既要立足各自領域攻堅克難,又要堅持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努力形成聯動突破、集成突破的勢頭和局面。
實現新突破,必須找準第一突破口。水泥地上長不出超級稻,只有陽光、土壤、水分等各種要素共同構成良好生態,才有可能讓好種子結出好果子。在“經濟森林”中,良好營商環境就是這樣的良好生態。優化營商環境,就是抓住了實現新突破的“牛鼻子”。為此,必須在政務、法治、社會、人文等方面,特別是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除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著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生態。
實現新突破,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科學技術領域,大量事實啟示我們,重大突破往往始于提煉真問題。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對外開放優勢未充分發揮,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這些深層次問題,正是實現新突破必須予以清除的絆腳石;正視并著力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才能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子》有言,“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看清問題所在,便找到了突破方向;真刀真槍去解決問題,才會增添信心和底氣。
實現新突破,必須激發內生動力。在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過程中,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最具首創精神的,還是人民群眾。只有以敬畏之心對待群眾、對待市場主體,激發其熱情、匯集其智慧、凝聚其力量,實現新突破才有源頭活水。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形象地說:“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為此,必須來一番徹徹底底的觀念大轉變,堅決摒棄官本位意識,切實改進作風,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而讓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實現新突破,必須有一股沖勁。作為老工業基地,產業老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態老。如果暮氣沉沉毫無激情,或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尋求慰藉,或選擇性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或得過且過,實現新突破則“力不從心”。因此,必須調動黨員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積極性,不為輿論雜音所擾,不為一時起伏所亂,真正把自身優勢發揮出來,把干勁發揮出來,就一定能勢如破竹般勇往直前。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實現振興新突破的光亮就在前方,這個“迎新”,你我都要好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