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英
(中交路橋華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113)
由于設計提供地質勘察資料準確性有限,隧道地質條件具有復雜性,多變性,隧道開挖后揭露的巖性常與圖紙不符,經常遇到溶巖區、軟弱破碎帶、節理裂隙、斷層、巖爆、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給施工帶來困難。目前尚無一種能解決所有地質問題的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方法,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需組合運用不同的地質預測、物理探測、鉆孔探測等超前地質預報措施,綜合分析各種預報資料,互相補充印證,對開挖掌子面前方圍巖狀況及不良地質做出精確預報,及時變更開挖方式及支護參數,調整施工方案,從而提高工效、縮短施工周期,避免災害的發生或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安全施工及環境生態保護。三姑尖三號隧道采用綜合預報目的是為尋求最佳的預報組合方式,為后續其他隧道施工提供參考。
池黃高鐵三姑尖三號隧道全長924.9 m,樁號里程DK116+357(進洞)-DK115+432,目前掌子面里程DK116+231,已進尺126 m。根據鉆探揭露,結合區域地質資料對比分析,按其成因和時代主要有:表層為第四系全更新統殘坡積土,下伏基巖主要為寒武系下統荷塘組炭質泥巖和震旦系皮園村組硅巖;基巖區,深部巖層為弱風化,鉆探未揭露。
在掌子面設計超前鉆孔2孔,每孔設計深30 m,鉆孔偏角0°,豎直角0°,目的是查清前方巖體破碎程度及富水情況。本隧道共進行了三次掌子面超前水平鉆孔探測,里程范圍分別為DK116+296-DK116+266、DK116+273-DK116+243和DK116+249-DK116+219,探測成果為:①DK116+296-DK116+266段、DK116+273-DK116+243段0~30 m范圍內為弱風化炭質泥巖,地下水弱發育,局部有滴、滲水。②DK116+249-DK116+219段0~30 m范圍內為弱風化炭質泥巖,地下水弱發育。綜合解釋結論:節理裂隙較發育~弱發育,巖體較完整,地下水弱發育。
TSP探測選擇掌子里程DK116+284,探測范圍120 m。2D和3D物理力學參數圖及反射面解譯圖見圖1。根據TSP探測得出以下解釋成果:

圖1 2D和3D物理力學參數及反射面解譯圖
(1)DK116+284-DK116+262段圍巖,長22 m,該段圍巖波速Vp2 118~2 431 m/s,Vs1 380~1 676 m/s;泊松比為0.21~0.26;靜態楊氏模量1.4~2.2 GPa。該段縱波、橫波速度值、泊松比、密度和靜態楊氏模量值較為穩定,存在個別明顯反射界面。
(2)DK116+262-DK116+246段圍巖,長16 m,該段圍巖波速Vp2 224~2 663 m/s,Vs1 331~1 446 m/s;泊松比為0.25~0.30;靜態楊氏模量2.0~2.6 GPa。該段縱波、橫波速度值較前值整體上升,并且泊松比、密度及靜態楊氏模量等力學參數較前值整體稍微增高,且反射界面相對較少,如圖1所示。
(3)DK116+246-DK116+164段圍巖,長82 m,該段圍巖波速Vp2 408~2 513 m/s,Vs1 419~1 434 m/s;泊松比為0.23~0.26;靜態楊氏模量2.2~2.5 GPa。該段縱波、橫波速度值較前值整體抬升,泊松比、密度及靜態楊氏模量等力學參數也整體升高,反射界面相對較少。
具體預報成果為:①DK116+284-DK116+262段圍巖完整性較當前掌子面情況基本一致,巖體較破碎,節理裂隙較發育,地下水弱發育。②DK116+262-DK116+246段圍巖完整性情況較前段圍巖情況稍微變好,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地下水弱發育。③DK116+246-DK116+164段圍巖情況稍微更好,節理裂隙較發育~弱發育,巖體較完整,地下水弱發育。綜合解釋結論:節理裂隙較發育~弱發育,巖體較完整,地下水弱發育。
地質雷達探測探測自DK116+334開始,每次探測范圍30 m,相鄰兩次搭接5 m,以掌子里程DK116+279.4為例進行展示,測線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地質雷達測線布置圖
如圖3所示,DK116+279.4-DK116+249.4段波形較為雜亂,反射波同相軸總體較錯斷,探測成果為:推測該段圍巖為弱風化炭質泥巖,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圍巖穩定性一般,地下水弱發育,拱頂易掉塊。綜合解釋結論:地下水弱發育,巖體較破碎。

圖3 測線1和測線2地質雷達探測成果
物探范圍:三姑尖3號隧道出口段DK116+307.6、DK116+297.6、DK116+287.6、DK116+277.6位置。共布置4條測線,測線總長度1 050 m。高密度電阻法測線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實地位置利用1∶500 地形圖,采用RTK定位。

表1 三姑尖 3 號隧道出口段物探(高密度電阻率法)測線布置
勘探深度滿足洞身范圍,本次物探工作的主要任務為:查明測區巖土分界、基巖風化分界的分布及展布情況,重點查明巖體完整性、覆蓋層變化情況、巖體富水情況,從而為鉆探成果的內插、外推和現場施工提供依據[1]。以DK116+307.6剖面L1-L1′高密度電阻率法物探解譯圖(如圖4所示)為例,說明4條測線得出結果:

圖4 高密度電阻法物探解譯圖
反演電阻率剖面圖 L1-L1′顯示,DK116+307.6隧道洞身范圍巖性主要為弱風化炭質泥巖,隧道頂板以上全風化層約 7.2 m,強風化層約 10.6 m,弱風化層約 12.4 m。
反演電阻率剖面圖 L2-L2′顯示,DK116+297.6隧道洞身范圍巖性主要為弱風化炭質泥巖,隧道頂板以上全風化層約 9.6 m,強風化層約 7.9 m,弱風化層約 13.6 m。
反演電阻率剖面圖 L3-L3′顯示,DK116+287.6隧道洞身范圍巖性主要為弱風化炭質泥巖,隧道頂板以上全風化層約 7.2 m,強風化層約 10.2 m,弱風化層約 21.7 m。
反演電阻率剖面圖 L4-L4′顯示,DK116+277.6隧道洞身范圍巖性主要為弱風化炭質泥巖,隧道頂板以上全風化層約 6.6 m,強風化層約 16.1 m,弱風化層約 23.0 m。
綜合解釋結論:地下水弱發育,巖體較破碎。
掌子面加深炮孔位置為上臺階左拱頂、右拱頂、中心距離拱頂2.5 m處,炮孔長度6 m。表2為DK116+240-DK116+234段加深炮孔現場記錄,記錄此斷面鉆進均勻,無卡鉆,無水,鉆渣為黑色巖粉,母巖為炭質泥巖[2-3]。

表2 DK116+240掌子面加深炮孔記錄
每隔3 m進行一次掌子面地質素描,掌子面DK116+237位于其他各項超前地質預報重疊樁號,且為目前最新開挖面,對前項各類超前地質預報效果可進行驗證。圍巖為寒武系炭質泥巖,灰黑色,弱風化,原巖結構未破壞,節理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圍巖整體性較好,掌子面圍巖整體濕潤。
原圖紙設計此樁號斷面地質描述為:危巖,落石高發區。巖性為炭質泥巖,巖體破碎,局部分部有硅質巖,巖質硬,巖體穩定性差,強富水性,支護類型為Va,三臺階臨時仰拱法,I型超前小導管。對比發現地質素描與原設計出入較大。
綜合解釋結論:無原圖紙描述強富水地段,圍巖整體性較好,DK116+237-DK116+207段圍巖由V級變更為IV級。
可綜合分析既定設計的長距離、中長距離、短距離超前地質預報組合的探測結果,可以較真實的認識隧道開挖后掌子面的圍巖等級。2021年01月08日,經業主及設計院等相關單位對三姑尖三號隧道DK116+237段掌子面進行現場踏勘,判定洞身圍巖巖體完整,地下水弱發育,掌子面直立性好。超前地質預報顯示前方30 m與掌子面基本一致。據此對比原設計,DK116+237-DK116+207段圍巖等級由V級變更為IV級,開挖工法由三臺階法調整為全斷面法,取消II類超前小導管,節約了投資和工期。
由于現階段國內外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有限,目前尚無一種能夠解決所有地質預報問題的方法,同時預報環境受到的干擾因素太多,各種物探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面對復雜多變的地質區域,隧道開挖需采用多種不同的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對測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互相補充印證,以提高預報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