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宗文 王 強 李金猛 倪 明

為強化企業綜合成本管控,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效益,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華豐煤礦以價值管理為核心,全面評價企業成本管控的關鍵要素,梳理出“安全生產、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瘦身、資產管理、非煤發展”六大成本關鍵要素,打造高效成本管控體系,全面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實現了綜合成本的大幅下降,提升了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將價值管理的理念引入成本管控之中,系統、全面、細致分析企業綜合成本核心關鍵要素,抓住“安全生產、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瘦身、資產管理、非煤發展”六個關鍵控制點,形成以價值管理為核心的企業成本管控體系的子成本管控體系,提升企業的成本管控綜合能力。
1.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是煤礦經營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礦井的安全生產環節既是煤礦經濟效益產生的源泉,也是各類礦井生產、材料使用、人工成本、施工工程等資金消耗的環節。根據企業資金占用情況以及安全生產環節的效益產出,在價值評價中將安全生產置于優先位置,是企業成本管控體系的重要一環。
2.經營管理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特別是以全面內部市場化、對標管理、風險管理、績效考核等為重點的管理手段更是能夠起到提升管理效能、增強企業成本管控水平、實現降成本提效益的目的。
3.財務管理
企業面臨的各類稅款較多,占企業綜合成本的比重較大。通過實施稅費籌劃、合理避稅、優惠政策爭取等手段,在國家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減免或者抵消一部分稅款,實現企業稅費最小化,降低企業成本。
4.企業瘦身
對國有老礦來說,現在人工成本占綜合成本的比重很高,甚至占到了50%。人員多、負擔重、戰線長、效率低的現象嚴重,已經成為礦井成本控制的“瓶頸”問題。
5.資產管理
礦井各類材料支出、設備使用、裝備購置等都是資產管理的重點和難點。要不斷加大控制材料支出、提升設備使用效率、減少設備磨損、盤活閑置資產等方面的管理力度,減少費用支出,提高企業資產使用效能。
6.非煤發展
煤礦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非煤產業,但是大多數非煤產業都依附于煤炭主業,虧損的多、盈利的少,占用了企業的資金、設備、土地等資產,造成企業綜合成本上升。
1.以提高礦井效能為核心,建立安全生產降本體系
(1)礦井整體優化推動生產降本。優化礦井系統設計,從礦井設計源頭入手,重點開展設計方案優化工作,以“三提三減三化建設”“儲、運能力升級”“煤矸分儲分時分運”為重點,研究尋求最佳的系統設計方案,逐步進行優化,減少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現有生產系統,圍繞“管理信息化、系統自動化、崗位無人化”目標,對礦井采、掘、機、運、通等系統進行優化提升,不斷優化開采工藝,提升裝備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簡化生產系統,緩解生產壓力,減少井下崗位和作業人員,降低風險系數,實現安全高效開采。優化工程施工,做到所有工程“一次成優”,最大限度地節約材料。優化礦井能耗,全面實施峰谷分時用電管理,合理安排大型設備的運轉時間,優化調整供電系統和供電管理,實現電能消耗的“避峰、限平、滿用谷”,最大限度降低耗能。
(2)技術創新提高礦井效益。破解沖擊地壓開采難題,通過建立沖擊地壓成套綜合治理技術,避免了破壞性沖擊地壓事件的發生,解放礦井煤炭資源2000多萬噸,價值上百億元。創新實施“零煤柱、負煤柱”沿空掘進技術,礦井全面實現了無區段煤柱開采,每米巷道節省綜合成本127元,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達2億元以上。實施加長工作面走向推采,提高采煤邊際效應,多回收煤炭資源7.6萬噸,解放四層煤8萬噸,創造經濟效益1.03億元。優化放頂煤開采工藝,按照“六精準、五考核、四管理、三優化”的“6543”工作思路,深入開展綜放工作面頂煤回收率提升工程,工作面回收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煤炭資源“顆粒歸倉”,年創效6000萬元以上。優化工作面開采方式,創新實施了大采深復雜煤層分層開采、深部高地壓巷道“開窗卸壓”等技術,在提高安全開采系數及效率的同時,節約資金投入9100余萬元。聚焦設備創新管理,對上一個工作面支架在井下進行集中維修、電液控改造,倒裝新工作面使用,節省工作面配面費用1500多萬元。
(3)堅定洗煤增收戰略。按照“產量不增效益增”的原則,聚焦精煤創效,做優做細煤炭產品,優化升級洗煤工藝,實施了粗煤泥分選系統改造、智能化洗選升級、精煤分選等一系列技改項目,持續提升精煤回收率。打造“洗煤創新工作室”,圍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實施洗煤增效挖潛工程,完成工藝革新、技術創新40余項,有效激發了創新活力。推進洗選自動化升級,將洗選系統中的調度、淺槽、重介等系統整合,推進洗選設備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減少崗位人員34人,創造價值300余萬元。
2.以提高運行質量為基礎,建立經營管理降本體系
(1)增強全員成本意識。大力培育勤儉節約、勤儉辦企的文化氛圍,鼓勵員工自覺開展節支降耗、修舊利廢等活動,實現全員成本管理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及時傳遞成本壓力,形成成本管控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
(2)完善成本管控制度。將成本預算作為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沒有預算的材料一律不投入資金,使生產、經營各個環節時刻處于成本管控之下。實行全過程、全方位、全覆蓋的成本考核管理,加強全過程的經營監督檢查和成本考核分析。實施成本管控與績效工資掛鉤,層層分解成本指標,將成本指標具體落實到崗位、到個人,將成本控制貫穿于成本形成的各個環節。
(3)發揮內部市場化管理作用。通過不斷深化內部市場化管理,持續完善“12368”內部市場化管理體系,全面規范市場化管理運行,充分激發內部市場化管理在降低企業成本上的重要作用。
(4)積極開展成本對標管理。完善礦、公司、專業、區隊、班組和崗位“六級”成本對標管理體系,加強與企業內部或外部先進單位對標,著力破解制約成本控制的“瓶頸”問題,形成對標管理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有效提升企業成本管控能力。
(5)健全全面風險管控體系。加大經營稽查和內部審計力度,及時排查、規避各類重大風險;建立了四級合同網絡管理體系,合同簽約、履約率達到100%。規范“三重一大”決策程序,排查風險隱患及漏洞,杜絕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梳理排查合同,積極辦理涉礦案件,避免直接或間接損失。
(6)建立成本倒逼機制。將煤炭價格與成本進行聯動掛鉤考核,按照煤炭價格變動情況測算盈虧平衡點,明確成本合理區間,以市場價格倒逼成本下降。
3.以增強資金管控為載體,建立財務管理降本體系
(1)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實施全面預算管理,推行資金預算“日清日結”網絡填報制度,嚴格費用報銷“聯合審查、集中會簽”、資金月度審批等制度,壓縮資金占用單位付款預算,確保資金不超支。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嚴控招待費、乘車費、辦公費等費用支出。
(2)深挖稅費管理潛能。通過調整成本列支、緩交稅款等多種手段積極主動實施稅收籌劃,加強稅費管理,挖掘稅費管理潛能,堅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降低稅費成本支出。
(3)積極用活各類減稅政策。選出符合要求的安全生產和節能環保專用設備,歸納整理各類材料,爭取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實現企業節稅降稅。
4.以瘦身行動為動力,建立企業瘦身降本體系
(1)加快優化組織架構。推行“大工區”“大部室”“大項目部”制,精簡合并科室和工區,基層機構大幅壓縮。積極推行“職級檔案化、崗位契約化”管理,公開競聘上崗,全礦科區級管理人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為職工提供內部退養、協商保留社保關系自主創業、協商解除勞動合同三種改革方案,減少在崗人員數量。
(2)完善減員提效機制。制定階段性的減人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企業全面瘦身,降低人工成本在綜合成本中的占比。規范企業事假、病假制度及“四長”人員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減少企業人工成本支出。及時為符合條件的人員辦理退休手續,實現社會化養老。
(3)探索整建制人員輸出。將老區礦井作為集團公司新區礦井建設的人才庫,建立企業員工長效輸出機制,實現生產區隊的大批次、整建制輸出,大幅減少企業員工數量。
5.以強化資產管理為手段,建立資產管理降本體系
(1)營造節支降耗良好氛圍。積極開展節支降耗、修舊利廢、挖潛增收等活動,努力形成“人人在降本降耗上動腦筋、在提質增效上想辦法、在扭虧增盈上下功夫”的良好氛圍。
(2)提高資產運營效率。積極開展資產調劑盤活及循環復用工作,加強非標準件、廢舊物資揀選和設備維修管理,推行回收復用市場化管理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材料及維修費用支出。
(3)清理低效無效資產。加強應收往來款項和存貨的管理,建立最高庫存限額和存貨預警機制,提高資產使用率。全面清查處理低效、無效資產設備,減少設備占用資金。按照“新賬不欠、老賬快還”的要求,完善清欠管理制度,加大清欠力度,降低“四金”占用。

調度指揮中心和災害防治中心
6.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重點,建立非煤發展降本體系
(1)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制訂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發展布局,突出核心業務能力的培育和整體優勢的發揮,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專注發展優勢產業,加快培植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突出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實現非煤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
(2)拓展延伸優勢領域產業鏈條。全力發展煤炭和煤副產品洗選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開拓洗煤技術服務、生產托管、煤炭貿易等產業板塊,實現產業鏈條由中游產業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做強做大煤炭洗選加工這一支柱產業。
(3)堅決消滅長期虧損企業。對于個別長期虧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的非煤企業,按照法律程序實施破產整合、兼并重組、整體出售,優勝劣汰,剝離企業不良資產,進而實現非煤產業優化升級,增強非煤產業盈利能力。
華豐煤礦以加強成本管控為切入點,抓住“安全生產、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瘦身、資產管理、非煤發展”六個關鍵控制要素,逐步構建起完善的成本管控體系,全員成本意識全面增強,實現了綜合成本的穩定可控,成本管控成效顯著,企業保持了健康穩定、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