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詳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永煤公司新橋煤礦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推進綠色環保智能高效的高質量發展。礦井投產以來,先后榮獲“中國最美礦山”、國家級“綠色礦山”等稱號。
新橋煤礦提高政治站位,踐行國企擔當,履行社會責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厚植綠水青山優勢,全力推動綠色發展。
大力實施綠色改造、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揚塵治理“三大工程”。先后投入230余萬元,建成了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壓風機余熱利用系統,其中太陽能熱水系統日產50℃以上的熱水100噸,滿足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洗浴熱水供應,杜絕了鍋爐廢氣的排放;拆除了全部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與太陽能、壓風機余熱利用共同構成供熱系統,用于礦井供暖和熱水生成,徹底結束了“燃煤時代”,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7噸,減少煙塵排放量3噸;將食堂燃煤灶改造為電鍋,并安裝了油煙凈化裝置,凈化率達95%以上,實現了“產煤不燒煤、產煤不產塵”;投入200多萬元,對矸石堆場進行綜合治理,實施了硬化、綠化,增設了噴霧設備;投入260萬元,對砂土、米石等易揚塵料場實施全封閉式改造,抑制揚塵污染,提高空氣質量。
強化污水治理。瞄準“不讓一滴污水流向自然”的新目標,升級治污設備,對輸水泵站進行升級改造,更換安裝4臺大流量水泵,提高供水能力及運行效率,水處理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全部供至水務公司,實現循環利用、“零”外排,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有效降低了水源井取水量,保護了地下水源,節省了環保和水資源投入費用200萬元。
強化地面綠化清潔整治。專門規劃了礦區園林,不斷加強“綠化、美化、優化、硬化”建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進行綠化,種植花草樹木,實現了兩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臨時矸石堆場周圍鋪設草坪5430平方米,種植樹木1557棵。目前,礦區植被已達30余種類,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100%。煤矸石主要用于附近矸石磚廠制磚和鄉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新橋煤礦以智能化礦山建設為目標,以兩化融合為平臺,致力于用科技改變傳統礦山生產模式,努力打造綠色智能一流煤礦,基本實現了“三個一”目標。
一雙“智慧眼”讓礦山“玲瓏剔透”。在井下、地面安裝了450個高清攝像頭,形成了“天眼”和“地眼”,讓礦山有了一雙“智慧眼”,全天候監控安全生產。利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深度神經網絡技術及計算機視覺技術,對24種違章行為或異常情況進行監控、辨識。如人員違禁入侵、轉載點堵煤、皮帶有大塊矸石、井下人員奔跑、乘車搶上搶下、安全帽異常、未戴口罩等,一旦發生,系統自動“捕捉”,第一時間報警。與此同時,新橋煤礦還基于“一張圖”的理念,利用GIS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按照1∶1的比例,在三維場景下構建“資源賦存、地質結構、生產系統布置、生產過程、安全風險”透明化的礦井,實現礦井各應用系統數據與三維模型的雙向關聯,為安全生產提供基礎空間數字化服務與空間分析服務。
一顆“玲瓏芯”讓風險“無處遁形”。建立了大數據分析中心,在“人、機、環、管”四大安全生產要素實現綜合集成的基礎上,應用大數據、數據挖掘技術、量化分析技術,對安全生產相關的信息進行綜合展示、關聯分析、探索挖掘、概括推理,實現安全生產動態診斷、生產決策分析、經營決策分析、重大危險源預警預測、大型設備運行效能分析、設備預警,并提供安全方案。基于LoRa和UWB技術實現了人員精確定位,綜合精度達到1米,部分區域實現厘米級定位。員工佩戴的信息化礦燈融入了通信、報警、尋呼、環境感知、姿態感知等多種功能,如同一名如影隨形的“安檢員”,管理人員可隨時掌握井下作業人的工作狀態、攜卡狀態等。礦燈還安裝有智能裝置,可隨時垂直接收礦井安全信息。礦井建立了工業、企業安全網絡,達到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標準。
一雙“無形手”讓設備高效運行。礦井主煤流系統、采區變電所、采區排水泵房、地面壓風機等實現了地面遠程控制,井下20個生產場所無人值守,優化崗位人員150多人。2020年,礦井建成首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安裝電液控液壓支架,采用更大功率智能化配套設備,建成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實現了井上下一鍵啟動、采煤機記憶割煤,工作面液壓支架、刮板機、轉載機、破碎機及膠帶輸送機自動推移。順槽安裝柴油機單軌吊,實現物料和設備一站式運輸,配套形成全方位、多設備機械化作業體系。
新橋煤礦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資源開發全過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深入推進“三優三減三提升”,推動資源利用節約集約化、開采方式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
堅持綠色開采。專門成立了以礦長為組長的資源管理小組,嚴格制定資源儲量管理辦法,科學編制礦井規劃;大力推廣使用精細地質勘探手段,強力實施技術創新、工藝革新,優化采區及工作面設計,推廣沿空留巷技術和“大采高、大采長”回采工藝,減少地質構造、煤柱對回采率的影響;建設了河南能源化工集團首個“大采高、大采長”綜采工作面,回采效率較傳統工藝提高了28%,減少巷道掘進量1800米,多回采實體煤74萬噸;優化2302工作面設計,在皮順巷道上方“架橋”實施定點貫通,克服了順槽起伏多、坡度大的問題,多圈原煤量9.6萬噸。
創新工藝技術。積極探索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綜采工藝,總結出不等長邊采邊縮或延面回采工藝、旋轉回采工藝、臺階狀多切眼回采工藝等,提高了開采效率、煤炭資源利用率。牢固樹立“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理念,強化工藝技術革新,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巖巷綜掘機、鉆錨裝一體機、全液壓鉆車、挖斗式裝巖機、側卸式裝巖機等先進設備的應用,實現巖巷全部機械化掘進,矸石運輸采用“運輸皮帶化+轉載倉儲化”方式,有效提高了單進水平。
新橋煤礦認真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嚴格落實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土地復墾方案,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互動、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互促雙贏。
科學進行采煤沉陷區治理。按照“宜園則園、宜農則農、宜漁則漁”的思路,建立了以“復墾耕地+居住用地+高效生態農業用地”為主的模式,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工程施工采用挖深墊淺的施工工藝,秉承“復墾后形成的耕地及魚塘交付原村民使用”的原則,復墾土地交付使用面積2446.36畝,其中交付耕地面積1609.5畝、魚塘735.11畝,投入魚塘、地力等土地交付補償費用3355.82萬元。現已治理形成的耕地及魚塘采取村民自用、土地流轉、項目開發等多種利用方式。地銷煤公路兩側復墾區建立以高效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為主體的農業示范項目,項目面積1795畝。采煤沉陷區的治理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活質量,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打造村莊異地搬遷典范。先后投入資金4千多萬元,由村民自建和村委會統建相結合,實施村莊整體異地搬遷,開工建設了新馨家園等一批綜合設施齊全的住宅區,推動了城鄉經濟發展,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打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