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有一群“無名之輩”。他們是技術的弄潮兒,他們默默奮斗、堅守在行業一線,試圖以技術為武器,去解決大時代下每一個微小的社會命題。他們就是中國的AI開發者。
幫快遞小哥一分鐘打500個電話
2013年,中國快遞業達到增速最高點。“老IT人”李黎明的工作之一就是“跟蹤”快遞員,他洞察到,快遞末端配送的瓶頸痛點不在于“配送”,而在于“通知”。當時,有一半的快遞需要快遞員在樓下通知用戶下樓來取,這種通知全是靠手工去打電話、發短信。“他打電話時間差不多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每個月的電話費居然要200到300塊錢。”
基于“老IT人”的技術信仰和對快遞行業的洞察,兩年后,一款快遞自動通知App云喇叭上線。正如其名,喇叭就是用打電話這種強通知的方式,通知用戶取快遞;云,即是通過云服務幫助快遞員自動實現智能語音電話+短信批量通知的功能,一分鐘可以同時撥打500個電話、發送500條短信。云喇叭每個電話成本三分錢,總能力能實現每分鐘兩萬個電話,并能保證大并發量在每天高峰時段的穩定性。同時,在來電端標注“快遞外賣”的細節設計,更能提高用戶接聽率。
4000次土壤實驗的“堅守”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是全國最大的苜蓿草種植區。從前為灌溉一片苜蓿草,牧民們要騎著摩托車,往返于噴灌機和電井之間,開啟、關閉、正反轉、調速等一通操作,才能開啟所有水泵,讓噴灌圈開始作業。但每一個噴灌圈的面積有限,一片種植區大概需要7~12小時才能全部灌溉完。天氣熱時,苜蓿草需要每天灌溉,稍微涼快點,也要2天灌溉一次。頻繁的灌溉,不僅將牧民困于噴灌機旁,粗放型的作業更不符合當今節能環保的主題。
智慧農業與智能傳感器的發展,讓這一局面悄然改變。如今,在從前的手動控制柜旁安裝一個“智能盒子”,就能既保留現有手動操作,又能實現遠程手機控制,同時增加對水泵的遠程控制。牧民們在家里就可以遠程操控灌溉。最重要的改變,是灌溉變得“有據可依”。“通過智能灌溉,我們估算能節省30%左右的用水,同時也減輕了繁重的人力負擔。”東方智感CEO張昊說。
阿魯科爾沁旗的苜蓿草只是一個縮影。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時,中國18億畝農田的智慧發展、精細化管理亟待智能科技的注入。在這一年,東方智感開啟了業務轉型。
對于東方智感來講,轉型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靜下心來做好產品研發”。不同于其他產品,智能傳感器的研發需要大量實驗和資金、人才投入。以一款土壤水分監測傳感器為例,為了選擇最合適的電磁波頻率,東方智感的科研團隊反復做了近4000次土壤實驗。
用技術溫暖那些“被遺漏的人”
技術的發展不僅要服務產業升級,更要始終回頭關注那些追不上時代的、“被遺漏的”人。有一群開發者,他們試圖用技術點燃最亮的火把,照亮那些弱勢群體。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2780萬聽障人士。幫2780萬人找回“聲音”,讓他們更平等的與世界對話,是東北大學2019級碩士生曾振的心愿。大學時期,曾振認識了一位在殘聯工作、患聽力障礙的朋友,與之交往過程中,曾振萌生了“能不能用科技為聽障者做些什么”的想法。
2018年,一款幫助聽障人士溝通交流的智能系統“舞指科技”在東北大學的人機交互實驗室誕生。這是一款由智能傳感手環、前端App及云端服務組成的手語雙向翻譯交互系統。智能傳感手環可以將聽障人士的手語動作捕捉識別,并在云端轉換為文字及語音呈現在App端,傳遞給非手語使用者。同時又可以將非手語使用者的語音在App端轉換為文字加手語動圖的“雙語形式”,這樣就可以用技術幫助雙方流暢地交流。
整個產品的研發過程,對于曾振他們這個在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可謂“披荊斬棘”。最現實問題就是技術。“跟每個人說話都會有不同的方言一樣,每個聽障人士都有不同的手語規范,同一個詞打出的手勢也會有差異。哪怕是一些微小的差異,智能識別出來后都不一樣。”下一步,曾振希望繼續優化這款產品,同時通過國家的政策支持,幫助他們實現與外界的無障礙溝通。
在鄉村振興、科技適老、智能制造等時代命題下,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將技術與社會命題結合,悄然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時代,讓未來可期。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