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學生在問:討厭自己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是可以的嗎?
一次又一次,理由不完全一樣。
媽媽看我的QQ空間,還截圖發朋友圈,當笑話。她想過我的感受嗎?我也有我的隱私空間;我爸自己就不求上進,他有什么資格教育我,我厭惡他;我奶奶重男輕女,從小好東西都藏起來,留給大伯家的孫子,還總是各種冤枉我欺負我,我一反駁,就說我頂嘴;我有時候很煩媽媽,有時候很煩奶奶,她們能不能不要每天為一些無聊的事兒吵架呀……
這是能說出來的牢騷,還有更多更深的話,有時候厘不清、無法表達,像翻江倒海的渾水。
而我,靜靜聽完所有抱怨、訴說與懺悔,然后說:接受吧。
接受你最愛的人不完美、不完整、有缺點,他們都是普通人,絕對不是至圣先賢,不是你渴望的那種父母親人。
你難過:不是說生兒育女是家長的第二次進化嗎?為什么他們絲毫沒有進步?
也接受自己對他們的怨懟吧。他們是最愛你的人,你覺得自己不應該看到他們的缺點,但你確實看到了。你惶惑:難道真愛不是愛對方的一切嗎?你為何沒有做到?
心理學上把“說謊”當作幼兒成長的一個標志。嬰幼兒會認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自己想什么,母親就在想什么,所以完全透明。當幼兒能對母親說謊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她已經知道了:自己與母親是兩個獨立的人,自己的感受、想法、真實生活,母親是可能不知道的。
那么,同樣,對長輩的負面情緒,也是這種成長的一部分,就是:你漸漸地,發掘出了與他們不一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比如,你會質問:有什么資格?你已經不認為,一個人可以單憑“母親”這種身份,就對你擁有權力了。
這是第一步,你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那么,也許下一步,就是:你也需要看到“他們”的存在。
他們是不以你的意志轉移而存在的,有自己的愛恨情仇。你會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漸漸知道父母和你一樣,只是人,天性在童年便已確定,性格發展也受限于遺傳、教養與際遇,幾十年的風雨路更鑄就了堅不可摧的人生觀。
時代日新月異,他們跟得跌跌撞撞,原有的觀念可能落伍僵化。但是——有一種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做自己”,那么,父母能不能也只做自己,不緊跟時代?有一碗雞湯叫“在路邊鼓掌的人”,說“如果孩子不想賽跑,只想在路邊鼓掌,也很好”,那父母根本不想上路,又何錯之有?
最開始,你是一個不想被父母改變的兒女,到后來,你可能會明白:干嗎要改變父母?
在人類所有感情中,親情是最特殊的一種,因為,它是唯一一種可以“邊煩邊愛”的感情。你可以煩你的父母家人,但仍然愛他們。你甚至可以煩你自己,但仍然是一個自愛的人。
因為包容比自由更重要。這是對雙方的要求,為人子女者,必將接受父母的不接受,包容父母的不包容,因為,失去他們,你不舍;傷害他們,你不忍。
正如為人父母者,必須先做到。
一位朋友,剛剛拿到過節費——是簇簇新的現金,很快樂地拍照給我們看。她高興地說:去年是四百,今年漲了,有一千了。她本身學歷不高,很早就出來工作,后來是靠自己努力,一點點自考專科本科,考到會計證,進入辦公室做白領階層。所以她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滿意。人也快四十了,月入不足六千。
另外有個小孩,是真小孩,才畢業一年,提起上班一肚子意見:錢太少,事太多,領導一直改績效標準。我問他:收入到手多少。他說:到手九千五到一萬之間。
我說:這收入還可以呀。他說:人人都賺得比我多。
——你才二十三歲呀,職場上,人人都比你大、人人都比你有工作經驗呀。
我于是在想:匱乏與富足。許多90后,從不曾匱乏過,也不曾勞累過。但也因此,他們品嘗不到富足的滋味,感受不到舒適。他們躺在一個漫長廣大的舒適區,卻躺得全身都痛、滿腹怨言、五脊六獸。
是不曾苦盡,就無法感受甘來嗎?人,到底能不能生在富足中,平靜而快樂而感受到自己的擁有?也許是不能的,人既無法知道自己所沒有的那些,也感覺不到自己所擁有的那些,人只能感覺到“自己想要而沒有的”那些。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