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這個標題,就當是杞人憂天吧(當然這可能是CXO粉對本文唯一認可的一句),核心原因是:估值過高,進攻曲高和寡,下跌防御能力差。
一般大家認為,醫藥研發企業屬于輕資產行業,但現在看來,起碼到現在這個階段,并非如此。以行業老大藥明康德為例,2015年至2020年,6年時間取得扣非凈利潤共計約79億元,經營性現金流128億,構建固定資產投入111億元。又比如康龍化成,6年時間扣非凈利潤供給約21億元,經營性現金流43億元,構建固定資產投入50億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醫藥研發企業在目前階段所有盈利全部拿去構建固定資產、購買儀器,逐漸變成了一個重資產行業。
筆者認為,這一點市場并沒有完全認知。我們去看全球研發老大IQVIAHoldingsInc(股票代碼IQV)情況,2020年利潤17.43億元人民幣,但固定資產折舊是80億元,似乎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般而言,重資產行業是很難獲得一個高估值的,因為無法用利潤分紅(要么再融資分紅,要么貸款分紅)、需要源源不斷的去購置固定資產。
中國醫藥醫療主題的頭部基金,前十持倉,沒有一個配置恒瑞醫藥,只有極個別配置了1-2只醫藥股(比如片仔癀、長春高新)。主要持倉基本重疊,90倍PE的藥明康德、97倍PE的凱萊英、97倍PE的康龍化成、97倍PE的博騰股份、150倍PE的美迪西、58倍PE的泰格醫藥、120倍PE的愛爾眼科、100倍PE的通策醫療。醫藥醫療基金不配置醫藥股,全部重倉CXO,難以想象,如果CXO公司業績增長失速,會是什么樣的踩踏。
從全球視野來看,目前研發企業老大IQV公司2020年收入709億元人民幣(按照人民幣/美元=0.1564換算),毛利24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13.25億元(主要有118億元營銷費用,80億元折舊,26億元的利息支出);2021年前三個季度,收入639億元,毛利潤21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40.50億元。
相較之下,藥明康德收入是IQV的25%,得益于IPO和再融資,財務成本較低,去年凈利潤29.60億元,是IQV的2倍,今年前三季度利潤是IQV的90%。IQV的總市值4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101億元。是藥明康德的80%。
全球市值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的藥企不少,比如輝瑞2459億美元、默克2292億美元、諾華1872億美元,還有安進、賽諾菲、禮來、葛蘭素史克等等。但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企業,是485億美元。而在中國,最大的藥企恒瑞醫藥市值3000億元,藥明康德的3700億元市值比市值最高的醫藥企業高出20%。
當然,藥明康德等有77%的業務發生在海外,恒瑞醫藥畢竟目前只是國內銷售,可能有失偏頗。但至少有一點,醫藥研發公司向上是有天花板的。
從QuintilesIMS(昆泰),LabCorp(美國實驗室集團)、PAREXEL(精鼎醫藥)、PharmaceuticalProd?uctDevelopment這些國際研發巨頭情況看,國外的醫藥研發真不是什么高成長行業,而是和醫藥巨頭一樣緩慢增長。目前,國內CRO的增長得益于產業轉移,但完成這一進程后,CRO行業會變為穩定低增長行業(這兩年國內CRO的增長一定程度得益于全球疫情)。而目前CRO公司的市值已經體現了全球NO.1的市值情況。未來業績增長難以支撐股價進一步向上開拓。
綜上,醫藥研發現在的估值水平,向上已經沒有什么空間,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后果很嚴重。(作者:howmiss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