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惠子
雷安德羅·埃利希從日常生活中構建視覺故事,這些場景既源于現實、共享經驗,又不具備人們所期待的功能。“我喜歡制作一些突破觀眾觀念極限的項目,也喜歡運用各種媒介和表達形式。我喜歡把這些作品視為能夠激發觀眾之間互動和玩耍的關聯工具。我把藝術理解為一種媒介,用于培養人們一些從身體上、精神上、政治上和象征上理解這個世界的新方式。”
雷安德羅·埃利希常會根據展覽場地和不同國家人們文化背景和生活場景的差異,調整作品的外在形態并對作品進行再造,以使觀眾在盡可能真實的場景中體驗到不真實的感覺。“沒有觀眾的互動,就沒有藝術。”這是雷安德羅·埃利希的創作理念。為了實現“逼真”的視覺效果,雷安常常要對展覽舉辦當地的建筑物和日常生活景觀做大量調研,并精確調整作品的細節。
雷安德羅·埃利希締造的“太虛之境”,通過裝置、影像、雕塑等多種形式,圍繞日常場景,雷安重新構建了_一個“非日常”的敘事邏輯和想象空間,邀請觀眾深入參與展覽并和作品互動,感知并重新審視“現實”的內涵,喚醒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
“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代藝術展”是以中國文化元素和深圳高速創新發展的城市特點為靈感創作的展覽,展出的《建筑》、《游泳池》、《窗與梯》、《六個循環》等12件互動裝置藝術作品,既有藝術家創作生涯的代表性作品,也有其近年來最新思考和創作的呈現,為深圳觀眾建構了一個圍繞日常物件與場景建構的“太虛之境”,觀眾可深入藝術家充沛的想象空間之中進行互動體驗,完成一場自我探索與詮釋。他的展覽和作品所到之處,無一例外地都成為視覺藝術與社交媒體的狂歡。“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代藝術展”毋庸置疑將成為2021年深圳人最不可錯過的當代藝術展。
雷安德羅·埃利希的當代藝術創作蘊含著對普世和藝術、對人與自然、對所在地城市變化的思考。雷安德羅·埃利希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現工作和生活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兩地。過去二十年里,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永久收藏。他在亞洲享有極佳的聲譽,最近在東京森美術館(2017年)和上海昊美術館(2018年)舉辦的個人展覽吸引了數十萬的參觀者。6月26日,他的新展覽“Proximamente”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魯斯·本扎克爾畫廊開幕。隨后,他的大型作品展“LIMINAL”于7月4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拉丁美洲藝術博物館展出(2019年)。2019年7月10日,他在中國國家重點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太虛之境”,并成為首位作品占據其美術館整個展覽空間的非中國籍藝術家。2021年,“太虛之境”在深圳盛大開幕,本次展覽是雷安在華南地區的首次個展。
雷安18歲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雷科萊塔文化中心舉辦個展,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在獲得幾項獎學金(國家藝術基金會、火炬基金會)后,他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的藝術家駐地項目——核心項目里繼續學習(格拉塞爾藝術學校,1998年);在那里,他創造了自己的標志性裝置作品《游泳池》和《客廳》。2000年,他攜作品《雨》參加了惠特尼雙年展;2001年,他代表阿根廷參加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年),展出了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游泳池》,這件作品被日本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和荷蘭福爾林登博物館永久收藏。他的公共作品包括:《民主的象征》,這件作品是對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方尖碑和拉丁美洲藝術博物館進行的一次聯合干預,在2015年吸引了整個城市的眼球;《融化的房子》標志著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并在巴黎北站長期展出(巴黎不眠夜,2015年);著名的裝置作品《建筑》(巴黎不眠夜,2004年)已經在全球各地再造并展出(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阿根廷、烏克蘭、奧地利);2018年,受國際奧委會委托創作了《球賽》,以紀念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反射港灣》曾在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2014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特雷斯德費布雷羅國立大學博物館(2016年)和紐約紐伯格藝術博物館(2017年)展出。《重寫本》在日本越后妻有藝術三年展上長期展出(2018年)。
作為一個概念藝術家,他的作品探索了現實的感知基礎,和觀眾通過視覺框架來審視這些基礎的能力。日常生活里的建筑是埃利希的藝術里反復出現的主題,旨在在我們所信與所見之間建立一種對話,正如他試圖拉近博物館或畫廊空間與日常體驗之間的距離一樣。他的作品被許多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公共機構收藏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當代藝術博物館,休斯敦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法國國家現代藝術美術館,巴黎蓬皮杜中心,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耶路撒冷博物館,法國國家經理人采購聯盟,法國巴黎市政府和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巴黎北站等等。
《游泳池》(1999)
一個實際大小的泳池出現在美術館引起圍觀,更加令人震驚的是,穿戴整齊的人們競在水下穿行。玻璃之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水,配合噴霧裝置,模擬了水池的效果。站在水面上方的觀眾向下凝視時,會看到一個蔚藍色的地下空間;進入泳池內部的觀眾,仿佛被水環抱,一邊體驗著波光逐影的水下幻象,一邊將目光穿過“水面”向上張望。這一魔術般的體驗帶來穿行水下的奇妙之感,同時為觀眾提供了兩種切入現實的視角;水上與水下觀眾的對視,也將雙方嵌入了彼此的景觀之中。《游泳池》是雷安德羅·埃利希的標志性作品之一,曾在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阿根廷國家館和紐約現代藝術館PS1展出。目前這件作品被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和荷蘭瓦瑟納爾沃林登博物館列為永久展品。
《建筑》(2004)
這是一座一比一等比的經典法式建筑立面,參觀者以一種無視重力的方式,懸掛或站立在建筑物的外墻上。作品的結構是一個與固定在地面上的建筑立面,成45度角的大型鏡面。它的創作邏輯是為打破我們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即建筑結構的立面應該垂直并立于地面。藝術家受到室內設計的啟發,將“建筑”這一主題轉化為一件參與性的互動裝置作品。它鼓勵觀者做出表演性的身體動作,并試圖在彼此陌生的觀眾之間構建一種偶然的、戲劇性的關系。該作品最初創作于2004年的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節,之后曾在世界各地展出(法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日本、烏克蘭和英國)。
《樓梯》(2020)
一個與實物等比例的螺旋樓梯,在被整體旋轉了90度后,側躺于地面上。兩塊鏡子被面對面地安裝在這件裝置作品的兩端,反射出一個無限的空間。當觀眾正面直視這件作品時,目光會向“下”—直凝視到樓梯井,從中體驗到一種瞬間的失衡:穩穩站立于平地卻仿若即將墜入深淵。而當有其他觀眾從“樓層”間橫穿而過,眩暈感變得更加強烈。藝術家在垂直維度與水平維度之間制造的空間錯位,使得觀者的肉眼暫時喪失了對方向的分辨力。作為一件雷安的標志性作品,《樓梯》在細節和外觀上極為真實,將看似熟悉的空間變成了一個具有截然不同規則和特點的場域。這一建筑結構在剝離其實用功能后,從它最初的用途中被解放出來,轉變為一件可以自我言說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