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劍
小伙伴們還記得2021年6月17日那個激動人心的上午嗎?“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把“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送上了太空。這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火箭人的驕傲!初初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其實,中國的長征火箭不僅可以發射中國制造的航天器,還可以走上國際舞臺,發射別國的航天器呢。
中國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我們自豪,中國航天背后的故事卻常常鮮為人知。這是因為航天領域神秘而復雜,除科技外,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外交等,要想創作航天文學,真的很不容易。
令我們驕傲的是,我們有幸擁有中國航天事業的“太史令”——李鳴生!
20年來,李鳴生先生主要從事航天等高科技題材的創作,潛心記錄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歷程。他創作出“航天七部曲”——《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走出地球村》《遠征三萬六》《中國長征號》《千古一夢》《發射將軍》,被文學界稱為“中國航天文學第一人”。這七部曲被著名評論家閻綱評價為“中國文壇的一道亮光,為中國文學立了一功”。如果小伙伴們在閱讀時也被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所吸引,可以像初初這樣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結識他們:
閱讀李鳴生先生的作品,不僅可以結識一群了不起的航天人,還可以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紀實類作品“用事實說話”的特點,從而感受李先生的航天文學的藝術魅力。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港》,去結識、了解那群可愛可敬的航天人,去體味航天“太史令”的作品風采吧!
《飛向太空港》是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紀實類作品自主閱讀推薦的作品之一。如何閱讀紀實類作品呢?初初有妙招!
閱讀紀實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中所寫的事實。那么,如何快速清楚地把握這些事實呢?
第一,關注目錄。《飛向太空港》包括序章和尾聲在內共有八章,每一章的內容在目錄上都有概括呈現。小伙伴們在閱讀之前翻看一下目錄,就可以大致了解作品的內容哦。初初相信,小伙伴們看了目錄之后,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想看正文的。因為李鳴生先生非常懂得我們讀者的心理,精心擬寫的每一個小標題都會吸引我們走進他的航空世界,去漫步寰宇,問鼎蒼穹。你看:“通向宇宙的門前”是不是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茫茫太空?“歷史,從昨天的彎道走來”,是不是有空間折疊的神奇感?……
第二,梳理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飛向太空港》雖然內容豐富,人物眾多,且縱貫古今,橫跨國內外,讀來卻眉目清爽,令人神往?這是因為作者匠心獨具,巧妙鋪排文章的內容。初初仔細閱讀后發現,作品的主體結構是兩大板塊:一塊是外交斡旋,一塊是科技攻關,二者呈交叉遞進狀。閱讀時,我們可以結合文章標題,梳理作品內容,然后用表格呈現出來。
?
初初一向認為,專題探究是我們深入作品、提升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有效辦法。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精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開展專題探究。初初是這樣做的:比如看了作品之后,初初對火箭的前世今生這一部分特別感興趣,于是多次閱讀《火箭,另一個偉大的文明》這一章,并做了如下提煉:
【專題探究】火箭的前世今生(第四章內容提煉)
1000多年前的唐朝,中國便發明了火藥噴射火箭。從12世紀的南宋起,到17世紀的明代止,中國的火箭技術在500年的時空里,一直引領著世界潮流。到了康熙王朝中期,因戰事較少,火箭技術被用作娛樂表演。
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一批優秀的火箭專家又開始加緊對火箭的研制,科學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成功研制了由金屬火箭構成的近代大火箭,射程達660米,接近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這標志著中國近代火箭的開端。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獨立自主的近代火箭生產體系,中國的火箭最終只能伴隨著整個民族的命運,躺倒在百年昏睡的長夢之中。
1927年,當中國的毛澤東領導餓著肚子的農民舉行秋收起義時,被稱為“歐洲火箭之父”的德國人奧伯特,帶領著一批科學家開始了對宇宙航行的探討和現代火箭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火箭艱難地開始了通天之旅。
在摘抄的基礎上,初初根據內容制作思維導圖,這樣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國火箭的前世今生。小伙伴們看,下面這幅圖就是初初繪制的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火箭的發展史。
小伙伴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妙筆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火箭的發展情況梳理出來,制作思維導圖進行分享哦。如果大家對火箭的前世今生感興趣的話,還可以自行搜集作品外的相關知識,豐富自己的導圖內容。
閱讀經典作品,不僅僅是了解內容,更主要的是能夠從中獲得啟迪,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閱讀紀實類作品更是如此。
有評論家稱李鳴生的“航天七部曲”是中國航天大業的文學化通史,幾乎涵蓋了中國航天歷程里所有的重大成果,記錄了眾多的“第一次”,同時推開了中國文學一扇新的天窗。閱讀《飛向太空港》等系列作品,我們還能感受到中國航天人以身許國的豪情,不計得失的品質和銳意進取、團結協作的航天精神。相信大家和初初一樣,定會被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感動,并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砥礪前行!
《飛向太空港》被譽為“中國的航天畫卷”,喜歡李鳴生先生及其作品的人也有很多。現在,初初就推薦一些名家評價和小伙伴們對《飛向太空港》的閱讀心得給你們吧。
在中國報告文學坐標上,他獨領風騷,自由翱翔在航天王國里,用文學穿越歷史,讓詩意敞開心扉。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劉亞洲
一個偉大的事業要有偉大的精神。我覺得李鳴生的“航天七部曲”是真正弘揚了中國的精神。
——“神舟五號”飛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戚發軔
李鳴生的報告文學之所以對人們認識今天的航天科學活動有許多幫助和啟發,原因就在于其歷史地表現了現實。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明顯的“史志”品格。
——評論家 李炳銀
如果說1990年4月的這次發射喚醒的主要是中國航天人學習外語的意識的話,那么,中國航天的崛起則可能喚醒國外航天人學習漢語的意識。隨著人類開拓空間文明的不斷發展,地球將會變得越來越小。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會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語言。我們用實力喚醒世界:溝通世界的橋梁不僅僅是英語,漢語也是!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丁心怡
我看到第五章中“同一世界,兩種活法”“回歸自然”這兩個部分時,心里酸酸的。與外國航天人的物質獲得相比,我們中國航天人付出與獲得之間的差異太大了。幸好,這一切都成了過去。我相信,我們的航天技術會越來越成熟,航天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祖國會越來越強大!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陳 玲
看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我真的很感動。老一輩中國航天人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航天事業,讓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他們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面對任何困難和災難時,也要像中國航天人那樣,不退縮,不畏懼,勇敢面對一切,相信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