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勇 魏聲鵬 李定文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五總隊)
貴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稱,貴州西部的水城地區又是煤海中的煤海[1]。長銀煤礦位于貴州省水城縣東南部的蟠龍鄉。自1965年以來,多家單位在該區開展了大量的地質勘探工作,目前已圈定煤的保有資源儲量共6 234萬t,煤層氣潛在資源儲量為
3.643億m3。該礦床在區域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煤層出露于二疊系龍潭組地層中,地層可分為3段,每段地層中的層厚、煤層發育情況均不一樣。這對其形成環境及形成過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據此,本研究通過對長銀煤礦的地質特征進行總結分析,初步探究該礦床的成因。
自中晚元古代以來,貴州地區可劃分為揚子陸塊和華南褶皺系2個一級構造單元。黔北隆起、黔南坳陷、川南盆緣坳陷、雪峰褶皺帶、右江褶皺帶等5個二級構造單元[2](圖1(a))。礦區處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六盤水斷陷威寧北西向構造變形區內,區域褶皺和斷裂發育(圖1(b))。主要褶皺有三丈水背斜、盤龍向斜、小河邊向斜、土地埡向斜、大河邊向斜以及中營向斜。斷裂主要有水城斷裂帶。礦區范圍所在區域構造位置處于三丈水背斜北段西翼,地層倒轉,產狀陡立。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二疊系,其巖石組合以碳酸鹽巖為主,其次為碎屑巖沉積建造,中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則為一套大陸溢流拉斑玄武巖,上部為淺灰綠色黏土質凝灰巖,其下以深灰、灰黑色塊狀玄武巖為主。
晚二疊世是水城地區重要的成煤時期,期間,揚子地塊呈西高東低、西陸東海的格局[3]。此外,西部地區斷裂構造活動廣泛,大量玄武巖漿發生噴溢,聚煤盆地基底得到顯著的填平補齊[4]。聚煤沉積盆地基底通常存在著古斷裂,這恰好對聚煤盆地有著較為明顯的控制作用。因此,由于區內紫云—班都、師宗—貴陽斷裂影響,水城地區的含煤地層主要為海陸交互相沉積[5]。龍潭早期玄武巖漿停止噴溢,西部地區開始接受沉積。龍潭晚期,區內構造活動逐步趨于平穩,聚煤盆地性質漸變為坳陷型。而且雨水較多,河流搬運顯著增強。從而,三角洲廣泛發育,物源(碎屑)供應充足,是十分理想的聚煤場所[6]。
礦區內主要出露二疊系、三疊系地層(圖1(c)),局部有第四系覆蓋。自東向西地層由老到新分布,因受地質構造活動影響,礦區內F6斷層以東地層均發生倒轉。第四系不整合覆于以上各地層上。
(1)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為灰、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質地較純,堅硬,厚至中厚層狀,含塊狀燧石,中、下部夾有厚層狀、層理不清的結晶質灰巖,產蜓科化石。地層主要出露于區內東部至邊界外,呈帶狀,近南北向展布。
(2)二疊系上統峨嵋山玄武巖組(P3β)上部主要為灰綠色、深灰色拉斑玄武巖,隱晶質結構玄武巖,下部主要為深灰黑色塊狀拉斑玄武巖及少量玄武質熔巖集塊巖,玄武質凝灰熔巖。地層于區內中部大面積出露,呈帶狀,近南北向展布,與下伏茅口組(P2m)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為含煤地層,由灰—深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泥巖、泥質灰巖、灰巖和煤層組成。產蕨類植物化石及少量腕足類動物化石。地層于區內中部大面積出露,呈帶狀,近南北向展布。
(4)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3c)主要出露于區內北部,F4斷層至礦區南部,地表第四系覆蓋較深,未出露,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狀至厚層狀細晶至中晶石灰巖,塊狀構造。
(5)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主要出露于區內礦界西部。巖性為灰褐、黃褐、灰綠、灰、紫灰、灰紫色薄—中厚層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薄層灰巖、泥灰巖。具波狀層理、交錯層理,含瓣鰓類及腕足類化石。
(6)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出露于測區西部,主要為淺灰薄至中厚層狀泥晶灰巖,淡綠、淺色中厚層狀白云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夾薄層灰綠色粉砂巖及泥巖。
(7)第四系(Q)為殘坡積層,由灰巖、泥頁巖、砂巖、玄武巖的風化產物組成,其中混雜有上述巖石碎塊,另有大范圍的灰巖、玄武巖崩塌、滑坡堆積物,主要分布在龍潭組地層的緩坡處。
礦區位于三丈水背斜北段西翼,F6斷層為界以東,為一向東傾斜的單斜構造,由T1y~P2m地層構成,地層走向北北東,傾向為東偏北,傾角為75°~85°,平均為80°,礦區范圍內地層均發生倒轉;F6斷層為界以西為一向西傾斜的單斜構造,由T2g~T1f地層構成,地層走向北北東,傾向西偏南。礦區范圍內及附近主要有南北向斷層1條,北西向斷層1條,東西向斷層2條(表1)。其次礦區內還發育有斷距小于5 m的多條斷裂,可采煤層主要賦存于P3l中,總體上保存較好。

?
聚煤作用通常發生于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潮坪、瀉湖和碳酸鹽巖臺地等沉積環境[7-8]。但不同的沉積環境,其聚煤作用強度有所不同,由上三角洲平原到下三角洲平原、潮坪、瀉湖、障壁壩,再到碳酸鹽巖臺地具有減弱趨勢[9]。水城長銀煤礦位于揚子地塊西緣,二疊紀龍潭期,水城地區處于三角洲的沉積環境(圖2),利于煤礦形成。

礦區含煤地層為二疊系龍潭組,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地層。巖性由灰色、黃灰色、紫灰色或淺灰色薄層狀至中層狀細砂至粉砂巖、泥砂質巖石、炭質泥巖以及煤層組成,局部夾有薄層高嶺石泥巖。各巖性粒度在剖面上具有明顯的旋回特征。而在橫向上相變明顯,由北向南逐漸變厚;垂向上正粒序層理或逆粒序層理。地層厚289.60 m。產束羊齒、櫛羊齒等植物化石及似瓦崗貝等動物化石。主要出露于礦區中部,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含煤層11~43層,一般為25層,煤層平均總厚為21.50 m,含煤系數為8.00%,含可采煤層7層(C14、C15、C16、C17、C18、C19、C29),可采煤層總厚為15.58 m,可采煤率為5.80%。根據巖性,由下至上分為3段,具體分述如下:
第一段(P3l1)煤系底部至B3標志層頂,巖性以灰、淺灰色砂巖、鋁土巖為主,粉砂質泥巖及煤層。厚44.75~88.95 m,平均為67.58 m,含煤3~12層,一般為5層,含可采煤層1層。
第二段(P3l2)為B3標志層頂至B1標志層頂,由灰、淺灰色砂巖、細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煤層組成。厚111.07~160.22 m,平均為139.07 m,為礦區主要含煤段。含煤8~15層,一般為10層,含可采煤層5層(C15、C16、C17、C18、C19)。
第三段(P3l3)為B1標志層頂至煤系頂部,巖性為局部含鐵質或泥質的粉砂巖、鈣質泥巖以及薄煤層(或煤線),夾薄層泥灰巖。厚39.75~115.69 m,平均為82.95 m。含煤2~7層,一般為3層,含零星可采點(C14)。該段煤層層位、厚度較穩定。動、植物化石種類多,有大羽羊齒、扇葉、蕉羊齒等。
綜上所述,含煤巖系龍潭組地層的巖石組成、巖性粒度等均指示有多個旋回的沉積特征。據鉆孔資料顯示,礦區內的巖相在橫向上變化不大,垂向上交錯層理清晰,呈現出明顯的海進海退沉積旋回。對應的巖性旋回表現為由灰巖、砂巖、泥巖再到煤沉積多個旋回。整體上可分為3個旋回,第一旋回地層平均厚度為67.58 m,第二旋回地層平均厚度為139.07 m,第三旋回為82.95 m。指示為一個先海侵,然后海退的過程。龍潭期的地層主要呈瀉湖相、泥炭沼澤相、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緣相及沼澤相等,而當時的水城屬于三角洲沉積地區[10]。此外,水城地區西臨康滇古陸,即離物源區較近,利于沉積。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豐富的陸源碎屑補給。海侵時,海平面上升速率較大,且與泥炭堆積速率保持平衡,利于泥炭層堆積的可容納空間持續很長時間,從而形成較厚的煤層[1]。
綜上所述,長銀煤礦是形成于二疊紀龍潭期,三角洲相的先海侵再海退的沉積環境中,來自于康滇古陸的植物碎屑充足、穩定供應,泥炭持續堆積的結果。此外,本井田含煤地層厚,可采煤層多達7層以上,沿走向往南可采煤層厚度增厚,且厚度較穩定,煤炭資源儲量較豐富。據此建議,礦界以南5 km范圍內增強勘查。
致謝鐵永洪、魏聲鵬、楊林等項目組成員參與了本次野外調研工作,在此表示真誠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