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元秦越強柴晨暉王志民孫宇飛許凱然
(1.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2.河北地質職工大學地質系)
測區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天山—興蒙造山系大興安嶺弧盆系,三級構造單元為錫林浩特巖漿弧。該地區在早中侏羅世多為小型斷陷盆地沉積環境,至晚侏羅世時火山活動強烈,對測區巖石地層具有重要影響[1]。在火山間歇期,地殼總體隆升,盆地繼續接受山間沉積,形成一套沉積巖,如本測區的瑪尼吐組一段;在中后期,火山活動強烈,多形成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夾少量沉積巖,形成瑪尼吐組二段。
關于本地區瑪尼吐組火山巖形成時代存在不同觀點,本研究通過對瑪尼吐組巖石地球化學分析和年齡學研究,為該地區瑪尼吐組時代確定提供依據。
工作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特莫牧場地區,行政區劃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瑪尼吐組巖石組合特征[2-4]:上部為一套中性火山熔巖、中性火山碎屑巖,夾火山碎屑沉積巖、沉積巖以及少量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的巖石組合,底部為火山沉積巖、沉積巖。根據巖性組合特征、空間分布規律及區域對比,劃分2個巖性段。
其中瑪尼吐組一段巖性為安山質沉凝灰巖、沉角礫巖、沉角礫凝灰巖、凝灰質粉砂巖夾泥巖、凝灰質長石砂巖、凝灰質砂質礫巖、凝灰質含礫砂巖夾安山巖、安山質晶屑凝灰巖,與滿克頭鄂博組呈整合接觸。
瑪尼吐組二段巖性為灰紫色(灰綠色)安山巖、杏仁狀安山巖、粗安巖、安山質(角礫、集塊)晶屑凝灰巖、安山質(角礫、集塊)晶屑熔結凝灰巖、安山質角礫(集塊)熔巖、粗安質(角礫、集塊)晶屑凝灰巖夾安山質沉凝灰巖、粗安質沉角礫巖、凝灰質長石砂巖、凝灰質砂質礫巖。
瑪尼吐組火山巖中,w(SiO2)介于55.36%~75.35%,均值為61.79%,w(TiO2)介于0.18%~1.47%,均值為0.92%,w(Fe2O3)介于1.63%~9.09%,均值為5.72%,w(Na2O)介于2.31%~6.50%,均值為4.39%,w(K2O)介于0.66%~4.62%,均值為2.63%,以上化學成分相比于中國安山巖平均值偏高[5];w(Al2O3)介于12.04%~18.6%,均值為15.86%,w(FeO)介于0.73%~4.68%,均值為2.30%,w(MnO)介于0.03%~0.26%,均值 為0.11%,w(CaO)介 于0.20%~9.22%,均 值 為3.68%,w(MgO)介于0.12%~4.67%,均值為2.06%,w(P2O5)介于0.03%~0.43%,均值為0.27%,這幾種化學成分平均含量低于中國安山巖平均值。通過TAS圖解(圖1)可以看出,樣品多數投在玄武粗安巖和粗面巖區,少部分落于粗面巖、英安巖、流紋巖區。根據硅酸鹽分析結果計算,瑪尼吐組火山巖里特曼指數σ平均值為2.91,屬于鈣堿性巖。將火山巖SiO2含量數據投入AR—SiO2圖解(圖2),顯示瑪尼吐組火山巖落在堿性、鈣堿性區。


綜上所述,本區瑪尼吐組火山巖以富硅、鉀、鈉,低鋁、錳、鈣、鎂的堿性巖—鈣堿性巖為特征。
分析瑪尼吐組火山巖樣品微量元素數據,其中Cr含量介于(1.36~118)×10-6,均值為34.95×10-6,Co含量介于(0.407~28.1)×10-6,均值為13.88×10-6,Ni含量介于(0.742~50.9)×10-6,均值為12.91×10-6,Rb含量介于(13.5~131)×10-6,均值為65.33×10-6,以上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陸殼值;而Sr含量介于(151~1 104)×10-6、Ba含量介于(282~1 869)×10-6,Sr、Ba這2種元素的含量明顯高于陸殼值;Zr含量介于(31.4~406)×10-6,均值為190.46×10-6,Th含量介于(2.69~16.1)×10-6,均值為7.68×10-6,Zr、Th這2種元素含量高于陸殼值;而Nb含量介于(5.3~12.1)×10-6,均值為8.69×10-6,Ta含量介于(0.273~1.18)×10-6,均值為0.61×10-6,這2種元素的含量低于陸殼值,其中Ta的含量介于陸殼值和洋殼值之間;U含量介于(0.668~5.39)×10-6,均值為1.95×10-6,U含量與陸殼值相當。
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蛛網圖(圖3)顯示,瑪尼吐組具有富集富集Rb、K等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和Th、U,虧損Nb、P、Ti等高場強元素(HFSE)和Sr特征。

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形式如圖4所示,稀土元總量在(98.41~237.54)×10-6,均值為151.06×10-6,低于黎氏陸殼值(154.7×10-6)。從稀土元素參數值分析,LREE/HREE為5.68~12.46,均值為7.47,比陸殼值(6.1)高;(La/Yb)N為5.29~21.29,均值為9.01,低于陸殼值,反映輕重稀土分餾較為明顯;δEu均值為0.84,總體具弱負銪異常;δCe均值為0.98。從稀土配分曲線(圖4)形態看,稀土特征與稀土參數得出的結論相一致。巖石具有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右傾型稀土配分曲線,弱負Eu異常。

在樹木溝北側獲得該組2組同位素年齡,分別為138.3±2.1,136.94±0.7 Ma,將其置于晚侏羅世。而此次工作在瑪尼吐組一段和二段中分別采集安山巖(樣品號TW08、樣品號TW10)樣品,采用了鋯石LAICP-MS U-Pb同位素測年測定[3],獲得的年齡值為145.8±1.5 Ma(圖5、圖6)、141.5±5 Ma(圖7、圖8),其時代均為晚侏羅世。瑪尼吐組地層下部與滿克頭鄂博組地層呈整合接觸,上部與白音高老組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或斷層接觸,與梅勒圖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結合地質事實與本次測試年齡數據綜合考慮,將瑪尼吐組置于晚侏羅世。
(1)特莫牧場地區瑪尼吐組巖石為一中性的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夾少量的火山碎屑沉積巖,主要巖性為安山巖、杏仁狀安山巖、粗面巖、安山質(角礫、集塊)晶屑凝灰巖、安山質沉凝灰巖、沉角礫巖、沉角礫凝灰巖、凝灰質長石砂巖、凝灰質砂質礫巖等,巖石地球化學以富硅、鉀、鈉,低鋁、錳、鈣、鎂,火山巖巖性整體為鈣堿性—堿性為特征。
(2)本次工作獲得的該組年齡值與區域上相近,落于晚侏羅,考慮區域及鄰區地層時代劃分,結合工作區地質事實及年齡數據,將測區瑪尼吐組火山巖形成的地質年代置于晚侏羅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