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礦業公司水廠鐵礦)
2018年,我國共有非油氣礦山58 185個。礦山產生的尾礦大多堆存在尾礦庫,因而我國尾礦庫數量眾多。受礦石性質的影響,多數礦山不得不面對用細粒尾礦筑壩的問題,這給尾礦庫安全筑壩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在尾礦粒度較細的情況下,實現尾礦庫的安全、經濟、高效筑壩,首鋼水廠鐵礦探索出一系列經驗和方法,為尾礦庫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保障。
2017年以前,水廠鐵礦尾礦處置方式為全尾輸送到尾礦庫,輸送濃度在25%左右,年入庫量566萬t。2017年實施了尾礦一體化處置全流程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對生產流程中的尾礦按粒級分別提取粗粒級建筑砂、較粗粒級干排砂,細粒級入庫。其中,建筑砂和干排砂占總尾礦量的76%,入庫量占總尾礦量的24%,入庫濃度在35%左右,年入庫量135.84萬t。改造后的尾礦處置工藝見圖1。
(1)改造前入庫尾礦粒度見表1,改造后入庫尾礦粒度見表2。
由表1可看出,原入庫尾礦-200目40.6%。
由表2可看出,改造后入庫尾礦-200目80.47%。


?

?
水廠鐵礦在用尾礦庫為二等庫,在尾礦一體化處置全流程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實施前,入庫尾礦粒度-200目占40.60%,尾礦庫筑壩一直采用上游式分散沖積法放礦。尾礦一體化處置全流程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實施后,入庫尾礦粒度-200目占80.47%。入庫粒度變細之初仍采用分散沖積法放礦,但壩體參數低于設計標準。原沉積灘坡度在1.5%,一度降至0.6%~0.7%,低于1%的設計要求;同時,機械設備在灘面上出現下沉現象,無法進行子壩堆筑作業,子壩高度低于防洪標準,直接影響汛期壩體安全。
我國尾礦庫上游法筑壩方法主要有沖擊法、池填法、水力旋流器沉砂法、水力旋流器聯合筑壩法、一次性筑壩法、渠槽法,近年來又出現了模袋法[1-4]。
上游式尾礦筑壩,尾礦顆粒較粗可采用直接沖積法筑壩;尾礦顆粒較細宜采用分級沖積法筑壩[4]。一般認為+200目含量<10%為細粒尾礦,-200目含量<80%時可采用上游法筑壩。從粒徑看,尾礦+200目含量為10%~20%時難以確定是否適宜采用上游法、一次性筑壩或其他方式堆存。由于上游法堆筑工藝簡單、便于管理、經濟合理,因而我國90%以上的尾礦庫采用上游法筑壩[5]。
根據尾礦粒級組成,重點開展了池填法和旋流器分級法筑壩工藝比較,比較內容包括成本和優缺點比較。
(1)成本。①池填法筑壩年運行成本預測83.78萬元,其中人工費45萬元、設備費38.78萬元,設備費包括柴油費37.34萬元和維護費1.44萬元。②旋流器分級筑壩年運行成本預測114萬元,其中人工費60萬元、設備費54萬元,設備費包括柴油費52萬元和維護費2萬元;另外投資84萬元,包括12臺?250 mm旋流器12萬元和旋流器支架、給礦管、溢流管72萬元。
(2)池填法筑壩和旋流器分級筑壩優缺點。池填法筑壩和旋流器分級筑壩優缺點見表3。

?
由表3可看出,池填法筑壩具有運行成本低、易操作、防洪能力強等優點。綜合比較,確定采用池填法筑壩工藝。
試驗池寬30 m,沿庫內方向>70 m;沉淀池用人工結合機械挖尾砂筑圍埝,埝高1 m、頂寬1.25 m;采用1根?150 mm放礦管往池內放礦。試驗期間池內排放尾砂2 300 m3,池內截留920 m3,約60%的尾砂通過溢流進入庫內,造成庫內灘面上升速度快。
從試驗放礦的過程看,存在圍埝窄,多次被沖毀,需要內燃設備頻繁對沉淀池進行修復,內燃設備存在陷車隱患,且消耗增加;沉淀池小,需頻繁構筑圍埝,投入過大;溢流管排水方式不合理,流出尾砂量大等問題。
根據試驗中暴露出的問題,對沉淀池尺寸、圍埝尺寸和溢流管排水方式等進行了改進。
(1)通過滲流分析,確定圍埝能夠承受的池內礦漿壓力,以避免發生管涌拉毀圍埝問題。對沉淀池尺寸進行加寬加高,寬度達100 m(二等庫汛期最小控制干灘長度),沿壩軸線方向長度達150 m,圍埝高2.5 m,埝頂寬5 m,見圖2。

(2)溢流管排水方式改造。原溢流管采用鋼管做成直角彎頭,通過直角彎頭上方進行泄水,當池內礦漿面高于溢流管時,溢流正常排出,約有60%的尾砂通過溢流管流走。根據尾砂的自由沉降,對池子進行分層泄水,即在溢流管立管上開孔,隨著池內積水上升及時通過溢流管排出,當尾砂堆至溢流口時,對溢流孔進行封堵。溢流管改進樣式及現場放置方式見圖3、圖4。


沉淀池改進后,池內放礦21.6萬m3、截留尾砂14.4萬m3,僅有20%的尾砂通過溢流口流走。
池填法筑壩參數改進后,同步將子壩高度由原來的5 m調整到2.5 m,沉積灘坡比由1.5%調整到1%。對新水村尾礦庫安全現狀的評價表明,沉積灘坡比為1.1%。主壩區現狀壩體在215 m標高及下一評價周期220 m標高正常運行、洪水運行、特殊運行工況下,壩坡最小抗滑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抗滑穩定性安全系數見表4。

?
(1)水廠鐵礦入庫尾礦-200目含量由40.60%變為80.47%后,按原工藝筑壩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研究確定采用池填法筑壩工藝替代原沖擊法放礦工藝。
(2)研究確定了沿壩軸線方向長150 m、高2.5 m,圍捻寬5 m,沿庫內方向寬100 m等沉淀池參數。
(3)改進了溢流管排水方式,采用分層進水使池內尾礦堆積量達到80%以上。
(4)池填法放礦后,沉積灘坡比達1.1%,有效解決了入庫尾礦粒度變細帶來的筑壩困難、調洪庫容緊張、干灘長度不足等問題,提高了尾礦庫防范安全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