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應剛崔育濤田 靜王 夏
(1.河南中原黃金冶煉廠有限責任公司;2.河南省黃金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3.河南省黃金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金是重要的稀貴金屬,其選礦流程的選擇主要 依據礦石性質和對產品形態的要求來確定。礦石性質包括礦石金品位、金的嵌布粒度及共生關系等;產品形態是指金選廠生產的金產品是以金屬形態(合質金、純金)產出,還是以精礦粉形態產出[1-3]。合理的選金流程應能保證以最低的生產成本來獲得較好的選別指標。
為了確定西藏某金礦石的適宜選礦工藝流程,開展了選礦試驗。
礦石的礦物組成較簡單,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褐鐵礦,自然金少量,偶見方鉛礦、黃銅礦及輝鉬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母、炭質及碳酸鹽礦物等少量。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注:Au、Ag的含量單位為g/t。
由表1可知,礦石中有回收價值的元素為金。
(1)石英。石英為礦石中含量最大、分布最廣的礦物,以巨晶粒狀為主,粒徑多大于2 mm,細中粒狀少量,晶體裂隙發育,巨晶狀石英晶體間嵌有細中粒石英,表面有鐵染現象。
(2)黃鐵礦。黃鐵礦為礦石中最主要的金屬礦物,也是金的主要載體礦物,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產出,大的有1~2 mm,小的僅0.1 mm,一般呈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裂隙或空隙中;部分黃鐵礦裂隙中充填有黃銅礦、閃鋅礦和方鉛礦。
(3)自然金。自然金多呈他形不等粒狀、不規則狀、細脈狀或板條狀,自然金主要充填于石英粒間、空隙和黃鐵礦碎裂中。
礦石中金的化學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

?
由表2可知,金在礦石中主要以裸露自然金和硫化物包裹金形式存在。
根據礦石性質,開展了系統的單一浮選、重浮聯合選礦以及氰化浸金試驗[4-5],結果表明,常規氰化浸出工藝不僅浸出效果不佳(金浸出率為54.59%),而且氰化鈉用量高達6 kg/t;重選+重選精礦氰化浸出工藝金浸出率為71.13%,浸渣金含量高達15 g/t左右;重選+重選尾礦浮選工藝總精礦金品位48.37 g/t、回收率97.14%;單一浮選工藝精礦金品位71.92 g/t、回收率達96.40%。單一浮選工藝不僅精礦品位高,而且流程簡單。因此,本文詳細介紹了單一浮選工藝研究情況。
條件試驗采用1次粗選流程。
2.2.1 磨礦細度試驗
試驗固定磨礦濃度60%,硫酸用量1 000 g/t,丁基黃藥用量100 g/t,2#油用量40 g/t,試驗結果見表3。

?
由表3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提高,粗精礦金品位降低、回收率提高。磨礦細度為-200目57.5%時,浮選粒度較粗,不利于金礦物的懸浮。因而金回收率較低。綜合考慮,確定磨礦細度為-200目76.9%。
2.2.2 調整劑的選擇與用量試驗
基于礦石中金主要為粒間金、裂隙金及硫化物包裹金,黃鐵礦是主要載金礦物,因此,提高金回收率的重點是提高黃鐵礦的可浮性。
黃鐵礦結晶中,2個硫離子成對地組成陰離子團[S2]2-,其尺寸比鐵離子大,位置又在表面上,易受到氧的作用,所以黃鐵礦較易氧化。在磨礦過程中,在一定的酸堿度情況下,黃鐵礦表面易從水中吸取氧生成可溶性化合物,因此,黃鐵礦可浮性與介質的堿度有關。通常,在溶解氧的水溶液中,S22-氧化成SO32-;在堿性介質中,Fe2+會很快氧化成Fe3+,部分SO32-氧化成SO42-,但溶液中也有S2O32-存在。所以,黃鐵礦表面輕度氧化,其可浮性提高,而過度氧化,則可浮性下降。堿性介質將加速其氧化程度,導致礦物表面生成親水性的氫氧化鐵薄膜,使黃鐵礦受到抑制。然而,當礦漿的pH值較低時,黃鐵礦的表面將產生元素硫,可以增強礦物表面的疏水性,有利于黃鐵礦的上浮。
此外,黃藥類捕收劑是黃鐵礦浮選的常用捕收劑,其依賴雙黃藥吸附礦物,而酸性或弱堿性介質有利于雙黃藥的生成,因此,適宜的礦漿pH環境有利于黃鐵礦的回收。據此,選擇硫酸為載金礦物黃鐵礦的活化劑。
硫酸用量試驗固定磨礦濃度60%,磨礦細度-200目76.9%,丁基黃藥用量100 g/t,2#油用量40 g/t,試驗結果見表4。

?
由表4可知,隨著硫酸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金品位和回收率均先升后降。綜合考慮,確定硫酸用量為500 g/t。
2.2.3 捕收劑的選擇與用量試驗
硫化礦捕收劑多為含硫鍵合原子的有機物,基團電負性較小,容易同含d6~d10電子的親硫金屬反應。通常情況下,金屬與藥劑電負性差值的平方越小,鍵合的共價性越大,鍵越牢固,并且極性小而疏水性強,也即捕收性強。因此,硫化礦物常用捕收劑為硫代化合物。硫代化合物類捕收劑種類很多,常見的有黃藥、黑藥、硫氮及硫脲類等。黃藥價格便宜、來源廣泛、使用方便,因此試驗選擇丁基黃藥為黃鐵礦的捕收劑。
有數據表明,在有氧條件下,無論有無乙基黃藥存在,黃鐵礦的動電位都一樣,顯示出黃鐵礦表面吸附的是雙黃藥。所以,雙黃藥的形成和穩定有利于黃鐵礦的浮選。電化學研究表明,由于黃鐵礦晶粒表面由陽、陰離子區鑲嵌組成,陽、陰離子區的并存,使礦物表面吸附的黃藥易氧化成雙黃藥。
丁基黃藥用量試驗固定磨礦濃度60%,磨礦細度-200目76.9%,硫酸用量500 g/t,2#油用量40 g/t,試驗結果見表5。

?
由表5可知,隨著丁基黃藥用量增加,粗精礦金品位和回收率均先小幅上升后小幅下降。丁基黃藥用量為100 g/t時粗精礦金品位和回收率均最高。因此,確定丁基黃藥用量100 g/t。

?
在條件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開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1,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采用圖1所示的流程處理礦石,可以獲得金品位73.88 g/t、回收率93.44%的金精礦。
在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2,結果見表7。


?
由表7可知:采用圖2所示的流程處理礦石,可以獲得金品位71.92 g/t、回收率96.40%的金精礦。
(1)西藏某金礦石礦物組成簡單,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褐鐵礦,自然金少量;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母、炭質及碳酸鹽礦物等少量。石英結晶粒度粗大(多大于2 mm),細中粒少量,晶體裂隙發育;黃鐵礦為主要載金礦物,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產出,以中粗粒為主,一般呈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裂隙或空隙中;金主要以裸露自然金和硫化物包裹金形式存在,自然金多呈他形不等粒狀、不規則狀、細脈狀或板條狀,自然金主要充填于石英粒間、空隙和黃鐵礦碎裂中。
(2)礦石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76.9%的情況下,采用1粗1精1掃、中礦順序返回流程處理,在粗選硫酸用量500 g/t、丁基黃藥用量100 g/t、2#油用量40 g/t,掃選硫酸用量200 g/t、丁基黃藥用量50 g/t、2#油用量20 g/t的情況下,獲得了金品位71.92 g/t、回收率96.40%的金精礦。該工藝流程簡單、指標理想,可作為設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