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瑜 董昱愷 辜心源 李清 高運祥 陳鋮
摘? 要:集團響應行業發展趨勢,加大了薄片的使用力度。隨著薄片摻配比例的增加,在生產過程中,薄片絲跑片問題突顯,影響卷煙品質。由于薄片與天然煙葉在吸濕性、解濕性、持水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薄片切絲問題也未解決。針對薄片成絲問題進行研究,在試驗過程中,產生薄片絲成絲結團和跑片的問題,造成卷煙摻配均勻性差,成品絲合格率不滿足工藝質量要求。為此,本小組自主研發了一套薄片成絲系統,不僅能改善薄片絲結構,提高混配均勻度,還能降低絲中含片率,提高薄片絲合格率。
關鍵詞:薄片;薄片切絲;薄片成絲系統
小組成員利用現有SD5設備,通過切絲刀片形狀、切削方式以及切絲機參數的調查,使切絲機構不但能有效斷絲,而且能控制相應的煙絲長度;設計制作一套絲中含片剔除裝置和SD5切絲機配套使用,能夠有效剔除薄片絲中片狀物料;通過對成絲系統的研發,使薄片成絲質量有明顯提高,實現薄片成絲、批量加工和使用,最大限度應用于卷煙摻配中,并對卷煙內在質量有較好提升作用。為此,小組正式開展再造煙葉成絲系統研發。
1提出需求
1.1膨脹車間薄片成絲線工藝分析
小組對薄片成絲工藝與混投法工藝成品物化指標進行檢測比對,SD5切絲機無法控制薄片絲長短配比結構,SD5切絲機跑片,成品物化檢測指標不滿足指標要求。
1.2薄片絲長短配比結構的分析
小組對薄片煙絲生產過程中分別對3批煙絲進行了取樣,調查其斷絲后的煙絲長度分布情況。大于25mm的薄片絲占比68.3%;15-25mm薄片絲占比26.2%;小于15mm的薄片絲占比為5.5%。以上結構的煙絲通過混配均勻度測試,不能滿足技術部門對薄片絲成品物化指標的要求。
1.3跑片的情況分析
小組對薄片煙絲生產過程中分別對3批煙絲取樣,調查切絲工序后的絲中含片情況,絲中含片率平均為3.2%,絲中含片率較高。
2提出方案
2.1切刀組件
切削方式的選擇:分體式矩形刀兩次撕分;切刀齒距選擇:根據造碎、后續卷制工藝和刀片強度的利弊,采用15mm-20mm的齒寬作為切絲機使用的刀片齒距。
2.2篩分組件
篩網類型選擇:選擇螺旋式彈簧編織網,螺旋式彈簧篩隨著投料量的增加堵孔頻數無明顯變化,篩分效率不受影響;篩網層數選擇:雙層能滿足現場空間,篩分效果明顯;篩網規格的選擇:選擇邊長分別為10mm、6mm、4mm的等邊菱形螺旋式鋼絲篩網綜合使用,進行逐級篩分,提高篩分效率。
2.3組件參數
根據前期分析,刀門壓力低于50%以下壓實狀態不好,對斷絲率影響顯著,選擇刀門壓力:55%;由于薄片韌性高,切削越快瞬時切削力越大,考慮到流量和刀門壓力的綜合因素影響,選擇刀輥轉速:85%;由于SD5切絲機刀門高度,又會發生阻力大切不動現象,因此選擇喂料高度:400mm
2.4在線聯動組件
輸送方式的選擇:振動輸送,成本費用<4萬,占用空間面積<8平方米,后期易于維護,松散效果好。傳動裝置選擇:搖桿式,使用壽命≥12個月,備件成本≤200元,備件易于更換;流量控制選擇:實時控制,篩面物料厚度<15mm,方案經濟,空間滿足現場條件;加工模式的選擇:模塊化選擇,可實現常規煙絲和薄片絲的分模塊加工。
3詳細技術內容
3.1制作安裝分體矩形刀
a、繪制分體式矩形刀及托刀條加工圖紙;b、加工制作分體式矩形刀;c、安裝分體式矩形刀
3.2制作安裝雙層螺旋編織篩網
a、繪制篩分組件結構圖;b、分別制作上層篩網和下層篩網;c、安裝雙層篩網;d、利用原有閑置的輸送帶和振槽機架改造安裝篩分組件
3.3切絲機參數設定
a、依照優選方案設置參數;b、確認參數設置正確
3.4制作安裝振動輸送裝置
a、繪制輸送組件結構圖;b、安裝輸送傳動組件搖桿;c、總裝輸送組件;d、完成中控程序的修改
4效果檢查
小組經過設備改造后,使用矩形刀切制薄片,共投產60批,各項指標符合工藝要求的情況下,煙絲結構和絲中含片率均達到活動目標值,L>25mm占比 =4.1%? 25mm≥L≥15mm占比=87.0%;絲中含片率=0.4%,通過圖表統計發現效果非常理想,從調查檢測報告結果來看,混配均勻度、焦油極差波動、填充值三項指標均比改善前有明顯提升,并且達到指標要求。小組成員將繼續跟蹤觀察全新薄片成絲系統各方面的情況。
4.1經濟效益
a、薄片絲加工降耗效益
薄片絲加工消耗率減少1.54%,薄片單價為28元/kg,2016年紅塔山(經典)使用再造煙葉量為234465kg,則項目年化經濟效益計算如下:
△S=D*△Q*C
=234465×1.54%×28
≈10.11(萬元)
b、單箱消耗節約效益
本項目實施后,單箱耗絲量降低0.48kg/箱,混合絲單價為69.02元/kg,2016年紅塔山(經典)產量為84516箱,則項目年化經濟效益計算如下:
△S=D*△Q*C
=84516×0.48×69.02
≈279.99(萬元)
作者簡介:
趙昕瑜(1992),女,漢族,云南玉溪人,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董昱愷(1988),男,漢族,云南玉溪人,復烤修理工,本科,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辜心源(1995),男,漢族,云南玉溪人,空壓制冷機械修理工,本科,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李清(1995),女,漢族,云南玉溪人,電氣修理工/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
高運祥(1995),男,漢族,云南玉溪人,卷包操作工,本科,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陳鋮(1991),男,漢族,云南昭通人,動力電氣修理工,本科,研究方向: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