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摘? 要:在電力事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各項管理工作也迎來更高挑戰,而配電網運行搶修作為電力事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工作標準也更加嚴格。配電網運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嚴重影響了電網系統的運行和發展,對此,電力企業必須要加大管理力度,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選擇有效的解決措施。本文對此做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配電運行;故障隱患;故障搶修
引言
電力運檢對電力系統的運行安全、穩定、可靠有著直接影響。電力運檢是電力企業中的一個重要工作,負責電網設備的運行操作、檢查調試、維護維修、更新等,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進行設備巡視、設備年檢、事故處理和技改大修等具體項目。
1配電網搶修模式概論
傳統的配電網運維搶修主要通過電話進行溝通,經歷的程序冗雜,包括大量的人工溝通環節,耗費時間和精力,效率極低。搶修單位對搶修人員和搶修工作無法實現有效監控,因而構建新的搶修系統提上日程,主要步驟為:電力客服在收到有關電力故障的信息后,利用移動搶修系統傳達數據,然后,由客服系統自動發送工單于用戶,經過PUSH反應,搶修人員可以在線取單進而到現場處理,并將搶修狀態通過PDA系統實時反饋給客服系統,這一搶修模式相比傳統的搶修模式更加靈活且高效。
2提升配電網故障搶修效率的重要性
配電網故障一旦發生,對電力企業與用戶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是基于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配電網故障的搶修都是刻不容緩的,這也就意味著供電單位的配電網故障搶修工作難度有所增加。結合當下科技發展速度及成功的管理經驗來看,配電網故障搶修工作需要一套更為契合當前配電網運行發展需求的管理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深入研究配電網故障搶修的各個環節,結合故障發生的因素,探索出一套能在最短時間內對配電網故障進行搶修,保障供電安全的有效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配電網故障搶修效率。
3配電網運維搶修優化管理措施
3.1健全配電網搶修組織
為切實提高配電網的運維效率,首要工作就是健全配電網搶修組織,促進相關工作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在組織配電網運維搶修機構時,要求其對本區域內配電網實際運行、設備維護和維修工作進行總體管理,明確責任。其次,需引進專業人才競爭機制,提高團隊負責人的整體素質。對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要優化其待遇,增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在團隊負責人競選中,注重開放與公平,引進更多專業人才融入團隊。
3.2制定合理的故障搶修機制
要實現高效的配電網故障搶修,首先需要根據配電網故障搶修的影響因素,制定合理的故障搶修機制。從以往的故障搶修經驗來看,影響配電網故障搶修的因素主要是配電網接線分支多,事故現場的環境較為復雜,包括故障發生原因不明,查看、分析原因花費時間較長等,另外就是搶修工程隊在事故現場通過電話傳遞故障信息時出現了重復現象,信息的傳遞、登記和分析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時間。這就浪費了有限的資源,影響了調度工作,降低了故障搶修效率。為了避免這些因素對故障搶修工作的影響,應當對配電網故障搶修流程進行優化,對搶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完成搶修任務后,還要加強經驗交流和總結,完成搶修作業手冊的更新。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配網自動化體系建設,通過計算機管理控制系統及自動化設備來定位和分析故障,針對搶修流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制定好應急措施,不斷健全配電網故障應急機制。
3.3制定應急方案以及使用新技術
電力故障發生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供電所應該提高應對突發故障的能力,需要不斷完善管理方案,制定好相關的應急方案,執行處理故障的效率要提高。在高壓線路和低壓線路的故障搶修要制定相關標準化程度高的規劃,有效保證搶修效率。電力故障出現的原因有外力破壞和內部原因等多種方案,需要供電所之間多個部門之間協調合作,要制定好相關的方案以及完善考核制度。同時加強新技術的推廣以及使用,例如推廣熱線95598,可以縮短搶修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3.4加強整體化管理
電力運檢是較為系統化的工作,因此在實施和管理過程中,要重視電力系統一體化。運檢工作中,要對電力系統運行進行監控和檢測,同時根據實際運行狀況,進行運檢方案的制定,以此為電力系統后期運行提供技術和理論方面的支持。運檢的過程中,要從各個角度進行電力系統中產生的信息和數據的管理與處理,進行信息數據篩選,結合工作應用的指標,使電力運檢工作中的實效、完整得到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配電網和社會生活、生產的穩定有著直接關系,其顯著特點在于結構復雜、覆蓋面廣、管理環節較差,容易出現意外事故,優化配電網的運維搶修管理對保證配電網的正常運行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配電網運行維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對策和主要做法進行了論述,優化后的運維搶修模式效果明顯,運行效率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文海.談談如何提高供電所電力故障搶修效率[J].科技與創新,2016(13):157.
[2]林疆.對配電運維系統應急搶修管理模塊的思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9(1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