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根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的爆發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事件,它們不但各自對中國歷史演進造成重大影響,由于它們發生的時間前后相隔不過10年,所以兩者之間也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前者必然會對后者產生某些重要的影響,因為歷史不是孤立的,它是有一定的發展邏輯和規律的。正如1943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 一文中指出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蹦敲矗梁ジ锩鼘χ袊伯a黨的創建究竟有哪些作用和影響呢?
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創建了民主共和國,營造了民主政治的良好氛圍,為中國的進步提供了政治前提。
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能夠產生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共產黨組織,這是與辛亥革命所開創的民主共和的政治環境分不開的。1912年2月12日,清廷在革命形勢的逼迫下,不得不頒發皇帝退位詔書。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第一個直接成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掃除了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道路上的一個最大障礙,也搬掉了阻礙普通民眾參與政治活動的一個最大絆腳石。3月11日,孫中山頒布了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制度和公民的各項權利。辛亥革命后中國議會政治的實施和政黨政治的出現,培養了人們的民主精神,吸引和動員人們關注和參與政治生活,形成了有利于政黨產生的社會環境。
政黨的勃興和組黨熱的出現,是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新氣象,開中國近代政黨制度之先河。它對于培養公民意識和政治意識,提高人們的政治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一熱潮使人民改變傳統的黨派觀念,開始樹立起嶄新的資產階級的政黨觀念。民國初年的各種類型的政黨多達300多個。政黨政治之風的盛行和人們現代政治意識的生成,為五四時期組建社團和政黨高潮的出現,開了風氣,奠定了思想基礎,為中國現代政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辛亥革命的失敗,促使少數革命者和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資產階級革命派能否擔當起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也促使當時少數國人開始懷疑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是否具有可行性。這正如毛澤東所言“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隨后進行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相繼失敗,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

歷史的發展要求有新的領導力量、新的救國方案和新的思想武器。救亡圖存的歷史重擔義不容辭地落在了新興的無產階級的肩上。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20年代成立,它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
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推翻了封建統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桎梏,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法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政策條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發展空間。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封建生產關系,瓦解了封閉落后的自然經濟,大量農民涌入城市,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產業后備軍。同時,各種資本主義工商團體也紛紛建立,對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加之全國為反對“二十一條”而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成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從1914年至1918年,國內新設各種企業共計近550家,其創辦資本額總數將近達到1.2億元,相當于辛亥革命前清廷50年的投資總額,使得1912年至1922年的10年間,民族資本發展的勢頭持續高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引起了中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促使近代中國工人階級的人數迅速增長。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只有大約10萬人,到1914年,增加到了100萬人以上,到五四運動前夕,已達200萬人以上。無產階級日益成為近代中國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階級基礎。中國無產階級自身所具有的革命性、集中性以及與農民天然同盟的優點和特點,使它成為近代中國一個革命性很強、特別能戰斗的階級。它從誕生時起,就沒有間斷過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環境中,中國無產階級在進行經濟斗爭的同時,較早地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
中國無產階級隨著自身隊伍的壯大,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新思潮的影響下,迅速地覺醒并成長起來,并很快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領導責任,歷史地落到中國無產階級身上。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高潮時達到十多萬人。上海工人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各地的罷工風潮。工人罷工的浪潮迅速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中國工人階級特別是產業工人,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政府的政治斗爭,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也讓中國的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從中看到了他們的力量,從而自覺地深入工廠、深入工人,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革命運動,而且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打擊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老百姓心中,為民主主義革命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輿論動員作用。
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專制主義集權思想,為西方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廣袤的土壤。解除思想禁錮以后的中國人,特別是有文化的年輕人如饑似渴地吮吸著西方文明提供的豐富精神食糧。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學說,能夠在五四運動后在中國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除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巨大影響和五四運動的巨大推動作用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辛亥革命在促進中國人民思想解放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辛亥革命后,長期郁積在國人胸中的思想活力頓時迸發出來。“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各地報刊多達500多家,吸納了大批新聞記者和編輯,官辦和民辦的出版發行機構紛紛建立,圖書期刊空前繁榮。這期間成立的主要出版機構有:中華書局、正中書局、廣益書局、群益書局等,為西方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辛亥革命后,各種“主義”開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各階級、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紛紛登臺亮相,各種名目的政綱、政論、宣言遍布報刊。在各種思潮的傳播過程中,社會主義思潮也得到了傳播。先進的知識分子意識到人民群眾在思想上若不能及時醒悟,那么革命運動便很難獲得成功,因此,解決中國的問題只從政治上著手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應該從思想上教化民眾。接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應運而生,陳獨秀、李大釗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積極開展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它進一步沖擊了封建主義的陳腐觀念,誘發人們棄舊圖新,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基礎,馬列主義方能迅猛地在中國傳播開來。實質上,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延續,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內容與辛亥革命是一脈相承的。從影響上看,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能夠達到那樣的深度和廣度,是與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廣泛散播民主共和思想所釋放出來的巨大思想解放作用分不開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而后,經過李大釗等一批早期共產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剖析解讀,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反復對比了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后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
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培養了一大批新式知識分子。民國初年還有一批學子以各種途徑到日本、美國和歐洲各國留學,畢業后又回到國內,進一步擴大了新式知識分子的隊伍。中共早期50多名黨員中,絕大部分都是受到新的教育體系培養的新型知識分子。社會各界人士投入民國新文化建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1916年教育部調查,全國各省市縣級圖書館23個。到1918年3月,全國省市縣以及學校圖書館發展到30個,全年讀者約30萬人左右。
民國初年,各界人士紛紛組成各種文化團體,形成一股社會浪潮。幾乎每一種從西方引進的政治學說和政治理論派別都建立過一個或幾個黨、社、團組織。各階級、階層的代表在民國成立后,紛紛組黨結社,樹旗立幟。各黨、會、社、團名目繁多,興衰無定,時分時合,瞬息萬變,使民國初年思想政治領域呈現出既新又亂的復雜局面。這對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成長壯大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同樣與辛亥革命的影響和作用是分不開的。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人,如陳獨秀、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早年便追隨孫中山。董必武回憶說:“我們過去和孫中山一起搞革命”,讀了許多關于十月革命的書籍后,才“逐漸了解俄國革命中列寧黨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與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迥然不同”,于是就開始“想俄國與中國問題,開始談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毛澤東、張太雷、瞿秋白、趙世炎等,雖未直接參與辛亥革命,但讀過進步書刊或間接受過民主革命的啟蒙,接受了辛亥革命的熏陶,從而走上反思辛亥革命的道路。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談及自己青年時代常讀《民報》,“知道了同盟會的活動和綱領”,從而“明確地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
武昌起義爆發后,18歲的毛澤東棄筆從戎,加入湖南新軍,當了半年士兵。民國成立后,離開軍隊,回校繼續學習。通過閱讀孫中山擬定的《同盟會革命綱領》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文書,對“主權屬于人民”“人民一律平等”等條文印象深刻,直接影響了他的思想發展和政治走向。李大釗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從預科學到正科,關心國運興衰,向往民主進步。他的老師白毓昆,參加灤州起義、被俘犧牲、獻身革命的形象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間,李大釗擔任北洋法政學會編輯部部長,負責出版《言治》月刊。他目睹了辛亥革命起義在北方的爆發和失敗,有過勝利的歡欣和憂患的痛苦,寫下《隱憂篇》和《大哀篇》等政論文章,反思辛亥革命的得失,逐漸由一員普通的愛國學生成長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志士,為李大釗后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根基。
瞿秋白和張太雷就讀江蘇常州府中學期間,校長屠元博和幾位教員都是留日學生或同盟會員,經常在學生中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講述鄒容、秋瑾和黃花崗烈士的故事,還組織學生進行軍事訓練,閱讀《革命軍》等革命書籍。瞿秋白意氣風發,激情有加,在武昌起義前帶頭剪掉了辮子。張太雷通過閱讀《革命軍》,對孫中山、章太炎等革命黨的主張和思想十分向往,成為學運的急先鋒。蔡和森思想趨新,英氣勃發,以孫中山為革命楷模,在長沙讀書期間,先后與毛澤東、鄧中夏是同學,同時受到同盟會員徐特立和留日歸來的楊昌濟的影響,逐漸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早期還有許多年輕的共產黨人是在同盟會親友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趙世炎的二哥趙世玨和地理老師王勃山是同盟會員,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鉞也是同盟會員。他們在兄長和師長的帶動下,思想日進,成為學生的革命骨干。同盟會員陳樹三經常向弟弟陳潭秋講述革命黨人的故事,宣傳革命主張,陳潭秋受益不淺,思想由此煥發。以上這些青年志士,都是在接受了辛亥革命及其先輩的引領,進而朝著新的革命道路進發的。
總而言之,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其間相隔僅10年。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大多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這次革命的深刻影響。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他們歡欣鼓舞,它的失敗,又給他們以深刻的啟迪。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辛亥革命都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編輯 李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