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昌
近來,一些地方的政務服務中心出現了“辦不成事”窗口,群眾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到該窗口求解決。
當前,各地開展學黨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設立“辦不成事”窗口,有助于協調、整合各方資源,形成解決問題的最大合力。然而,這種窗口不是擺個牌子那么簡單。很多“擱淺”的問題,有的因不符合既有規定“辦不了”,有的因缺少相關材料“很難辦”,還有的因辦事人員怕擔責“不給辦”。“辦不成事”窗口只有把“辦不成的事”辦成,才能解民憂、順民意、得民心。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關鍵在“實”字。設立“辦不成事”窗口,體現出對群眾利益的重視,但切忌“一刀切”,搞成花架子。
為群眾辦事,不在于形式。不少地方雖然不設這個窗口、不擺這種牌子,但推行的“首問負責制”“窗口無否決權”等機制卻很管用。市民來辦事,窗口工作人員誰接到問題,誰就負責到底,不能說“不能辦”“不清楚”,而是要告訴群眾“怎么辦”。這就倒逼政府部門主動作為,一辦到底,辦就辦好,強化了辦事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擔當,避免了部門之間推諉扯皮,讓老百姓求決之事“一桿子到底”有著落,真正辦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里。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開展學黨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各級政府部門要重“痕”更重“績”,真正用心學、用情思、用力做,方能辦百姓滿意事,真正讓人們群眾感受到新變化、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