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龍
范長江,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內江縣,自幼從祖父讀書習字,1922年進入中學,接觸大量進步書刊,1927年初到重慶進入中法大學重慶分校,讀到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3月31日,范長江參加聲討英美罪行的集會,遭反動軍警鎮壓而受傷,逃亡到武漢,加入賀龍任軍長的國民革命第20軍學生營,隨后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失敗后,范長江于1928年下半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學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范長江積極宣傳抗日,遭迫害逃離學校。1932年秋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向有關報紙投稿。1935年7月,范長江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名義前往大西北采訪,歷時10個月,行程4000余里,在《大公報》上連續發表文章,公開向全國介紹紅軍和長征的真實情況,這些報道匯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再版9次,發行十幾萬冊,被譽為和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樣,“是一部震撼全國的杰作”。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范長江親赴盧溝橋、宛平縣等抗日前線采訪,并創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團結進步記者宣傳抗日。1939年5月,他在重慶由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皖南事變后到香港領導中共主辦的《華商報》。1941年底香港淪陷,范長江輾轉進入蘇北解放區,先后任新華社華中分社社長、《新華日報》 (華中版)社長、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校長等職。
1943年1月,新四軍軍部暨中共中央華中局從蘇北阜寧停翅港移駐淮南根據地盱眙縣黃花塘。1943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以淮南津浦路東地區為實驗區,并派新華社華中分社社長范長江協助淮南區黨委開展群眾文藝實驗工作。
范長江拿出當年實地考察大西北的勁頭,來到偏僻的鄉下調查,向民間藝人求教演技,向農民歌手學唱民歌。當地民兵組建的青鋒劇團成了他調研的重點,他隨團下鄉演出,根據演出效果,指導劇團成員加工修改劇本和表演技藝。范長江對當地民間藝人王永泉創作的新洪山戲《保衛家鄉》很感興趣,指導他修改劇本,調整唱腔,并請新四軍第二師的淮南大眾劇團團長張澤易等戲劇行家修改加工。劇本后改名為《保家鄉》,大眾劇團把這場宣傳群眾抗日的新洪山戲唱紅淮南、淮北、蘇北等地。
范長江大膽采用并革新民間文藝形式,搞出一批舊形式新內容的精彩節目:玩花船,鬧花燈,玩雜技,唱民歌,唱演新編洪山戲,在群眾中產生轟動效應。在淮南區黨委宣傳部的支持下,組織第二師的抗敵劇團、大眾劇團及當地文藝工作者到新四軍第二師師部大劉郢學習休整半個月,一邊學習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邊總結工作,明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抗戰服務的方向,向人民群眾學習,向民間藝人學習,走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
1944年春,淮南津浦路東根據地在來安半塔鎮召開第一屆民間藝人代表大會,范長江作政治報告,鼓勵大家采用現實題材編寫新戲文,現場將話劇《丁贊亭》故事情節由六合來的宋小狗子劇團改編成新洪山戲,并在會上演出。大家深受鼓舞,紛紛動手編寫新節目,如沂楊區舊戲班演出的《邊區人民生活》,天長銅城鎮李瞎子夫婦演唱的琴書《送郎參軍》,這些節目內容上有教育作用,形式上也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不久,在各區、鄉普遍開展群眾文藝活動的基礎上,范長江與來(安)六(合)縣委、來六辦事處商定,由大眾劇團協助籌辦,在竹鎮舉行來六地區第一次文藝匯演。演出盛況空前,幾十個縣文工隊、村劇團、孩子劇團以及私人劇團都拿出自己的精彩節目,大眾劇團也作了示范表演。大家互相觀摩學習,對照評比檢查,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都得到一次大展示、大宣傳。接著,范長江又親自率領大眾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其他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紛紛效法,整個淮南地區文藝活動空前活躍,連敵占區和國統區也受到影響。據有關回憶資料記載,一些偽軍和國民黨士兵偷偷跑來看完戲后,十分羨慕根據地的民主自由新生活,有的甚至逃跑參加了新四軍。
1944年9月,在新四軍軍部和第二師師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天高縣在銅城鎮召開民兵萬人大會(又稱路東第一次抗日群英大會),進行民兵大檢閱,各地民兵劇團也紛紛來這里演出,號稱“百團大匯演”。白天比武,晚上演戲,氣氛極為熱烈。范長江在大會上就新文藝問題即席講話,再次闡明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并以大眾劇團為典范,號召大家努力編演更多更好反映現實斗爭的好節目;同時還表彰了一批群眾文藝開展好的區、鄉等基層單位和民兵劇團。會后,范長江對匯演中出現的好劇目,重點加以扶植和指導,盡量提高藝術水平和演出效果,以便推廣開來。
范長江還注重當地文藝人才的培養。繆文渭是個粗通文墨的文藝愛好者,范長江熱情幫助,關懷備至,特地邀請繆文渭帶領民兵劇團到軍部演出《生產互助》,一連6場,范長江場場必到,及時指出不足,專門派作家江凌幫助修改劇本。最后,范長江親自動手修改定稿,并撰寫一篇評介文章《〈生產互助〉及其作者繆文渭》,建議該劇本作為文藝精品公開出版。
1944年底,津浦路東地區共有農民劇團300多個,群眾戲劇工作者達1500余人,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普遍開展,蔚然成風。正是在范長江的大力宣傳與精心指導下,新四軍淮南根據地的文藝運動由局部到全面,由自發到自覺,成為戰爭文化的一道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