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人社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下真功、出硬招、強落實,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交出一份有溫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提高政治站位,擰緊為民辦實事的“責任鏈”。樹牢人民至上理念,把“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試金石”,精心組織,扎實推進。一是強化政治擔當。對標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省委工作要求,主動認領省委第一、二批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將牽頭的3 項民生項目細化為14 件實事,目前已完成8 件,年底將全部完成。同時,緊盯群眾需求,積極謀劃“自選動作”,篩選確定101 項民生實事,將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人社部門的“履職清單”。目前已完成43 項,其余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受到企業和群眾普遍好評。二是完善推進機制。建立“1+5+6”推進機制:“1”即成立1 個為民辦實事工作專班,實行臺賬化管理、項目化推進、高效化落實,建立周調度、月提醒、季通報制度,確保各項目有序推進;“5”即采取調研摸底、建賬定責、精準解決、實效評估、建立長效等5 個步驟,確保活動走深走實;“6”即實施就業創業質量提升、人事人才管理提升、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提升、勞動權益保障能力提升、便民服務質效提升、“網辦服務”速度提升等6 大行動,全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三是完善政策宣傳解讀機制。常態化開展“人社政策暢通行”行動,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和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人社政策,擴大政策知曉率;建立人社政策解讀庫,讓人民群眾能夠查詢政策、用好政策。截至9 月底,人社系統發布宣傳信息超過10 萬條,群眾點擊量同比增長6.1 倍。

開展送社保政策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為基層和群眾辦實事。
全員“走流程”,找準群眾辦事的“中梗阻”。創新開展人社干部走流程活動,著力破除群眾辦事的“中梗阻”“絆腳石”。截至9 月底,全省人社部門開展走流程14126 次,發現問題4278 項,整改完成3792 項。一是奔著問題走。聚焦制定政策、落實政策、經辦管理服務三個方面,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對政策和業務申請、受理、審核、辦結開展全流程檢驗,重點檢驗群眾所盼、政策知曉、業務流程暢通、辦事材料精簡、辦理時限壓縮、服務便民、政策落實等情況,及時發現并整改群眾辦事的痛點、堵點、難點。二是創新方式走。堅持兩種身份、三種方式走流程,“沉”下去查問題,“提”上來找癥結。兩種身份,即人社干部分別以辦事群眾、經辦人員身份,通過親身辦、陪同辦、親手經辦,開展全流程檢驗。三種方式,即“交叉走”,各業務板塊、處室單位交叉體驗、換位思考,推動辦事環節協調聯動、高效銜接;“上下走”,瞄準集中統一的業務系統和網辦系統,上級部門到基層一線體驗實際應用情況,查找薄弱環節,提升系統功能;“重復走”,對整改問題開展“回頭看”“再體檢”,確保整改到位。三是務求實效走。堅持“邊走流程、邊查問題、邊抓整改、邊促提升”,建立問題、責任、整改“三張清單”,通過立行立改和限期整改,疏通“堵點”,補上“斷點”,攻克“難點”,優化打通政策制定的“最初一公里”和落實的“最后一公里”。
聚力攻堅克難,解決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堅持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一是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緊盯重點群體就業需求,實施高校畢業生留魯來魯推進行動,完善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制度,推動“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1-9 月,全省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5.4 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3.1 萬人,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90%以上,居全國前列。開展“社保政策你我他”宣傳解讀,連續17 年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142 元提高至150 元,群眾生活得到更好保障。二是著力解決群眾的“煩心事”。狠抓職稱制度改革攻堅,探索開展新職業群體職稱評審,創新開展新產業職稱評審,暢通民營企業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目前全省已評出新職業職稱9311 人,讓新職業人才更有獲得感。狠抓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改革攻堅,打造農民工工資支付“數字化+監管”新模式,目前全省1.95 萬個建設項目納入平臺監管,實名制信息384.9 萬人,代發工資859.2 億元,有效維護農民工權益。三是著力解決群眾的“揪心事”。加大失業保障力度,落實失業保險政策,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截至9 月底,全省發放失業保險金34.5 億元,為失業人員代繳醫療保險費5.3 億元。制定出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把平臺網約勞動者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范圍,為新業態從業人員提供有力保障。
再造服務流程,提高群眾辦事的“新體驗”。堅持問題導向,重塑服務流程,實施人社服務快辦行動,給群眾帶來新的辦事體驗。一是推動“多樣化”向“標準化”晉級。梳理全省159 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人社服務事項名稱、依據、表單等省市縣“三級十七同”,全部納入山東省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統一工作規范、標準化辦事流程,實現人社服務事項“全省通辦”。二是推動“單件事”向“整件事”迭代。聚焦企業和群眾眼中的“一件事”,把分散在不同處室、單位的事項按場景進行整合優化,探索“一鏈辦理”,實現“跑一次腿、辦多件事”。比如,將“失業”作為一件事,將社保減員、失業登記、求職登記、培訓登記、失業保險金、代繳醫療保險費等關聯事項“打包”,推動社保、就業跨領域業務協同推進,失業待遇實現“暢通領、安全辦”。三是推動“費力辦”向“極簡辦”演變。實施“減證便民”,申請材料壓縮64.63%,辦理時限壓縮50.5%,省級即時辦理事項達到79 項,占比達到77%。對6 項社保業務和12 項考試報名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試點,證明材料由過去的“一大堆”壓縮到“一張紙”。目前,全省86 萬余名辦事群眾獲得“無證明”體驗。最近,將告知承諾制拓展到83 個人社服務事項,努力打造“無證明”部門。四是推動“線下辦”向“掌上辦”蝶變。依托省級政務服務平臺、人社網上服務大廳等平臺載體,打造24 小時不打烊的線上服務新模式。目前,網上申辦的省級事項占97.3%,全程網辦事項達到75 項。依托“愛山東”APP,將34 個高頻事項“搬”到“掌”上,群眾動動手指即可辦理人社業務。

人社窗口工作人員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和服務。
健全長效機制,推動為民辦實事“常態化”。建立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把為民辦實事納入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健全聯系群眾長效機制。暢通民意反饋渠道,建立健全定期座談、服務“體驗日”、結對共建、基層聯系點等制度,用好“12333”“山東人社”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號等,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建立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清單,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年底對賬交賬。二是健全政策服務直達機制。推廣“政策找人”,利用大數據技術,自動開展數據交叉比對,自動搜索特定對象,自動兌現各項政策,努力實現“免審即享”。建立常態化信息定向推送機制,運用短信、明白紙、政策大禮包等形式,向政策范圍內的服務對象定向推送政策服務信息,為專屬人群提供專屬服務。常態化推進“周四在線”培訓,組織省市縣鄉四級工作人員開展線上培訓交流,讓政策直達基層服務窗口。三是健全服務效果評價機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等“特約監督員”,對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打分,促進服務質效提升。落實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組織開展暗訪評價,實施“窗口吹哨、處室報到”常態化機制,讓群眾真正成為人社工作的“閱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