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皓 王 川

9 月26 日下午,天高氣爽,秋意濃香,在平陰縣孔村鎮缺水地區水井竣工移交儀式上,隨著項目負責人合閘,抽水機發出隆隆的馬達聲,一股清泉自100 多米的巖層下從井眼噴涌而出。
“出水了!出水了!”“這水真清啊……”孔村鎮的干部群眾發出陣陣歡呼,抑制不住的喜悅綻放在村民淳樸的臉上,這也是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省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以下簡稱“魯南院”)送給當地缺水區百姓最好的國慶禮物!
“非常感謝魯南院黨委為我們村辦了一件大好事,你們的幫扶和關心,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村干部展開一面早就準備好的“傾情打井心系百姓 真誠幫扶為民服務”的錦旗送到魯南院黨委書記、院長譚現鋒手中,真誠感謝魯南院黨委助力鄉村振興,傾情為百姓辦實事。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魯南院黨委高度重視、精心謀劃,牢牢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目標方向并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在如何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如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走深走實方面,院黨委提出,必須充分發揮魯南院的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積極參與公益性地質服務項目,傾情解決缺水地區群眾吃水難、澆地難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2020 年6 月,為了保障人民群眾飲水用水安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濟寧市委、市政府責成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展“鄒東水文地質調查與田黃鎮示范”項目建設,以期徹底解決這一地區百姓用水難的問題。魯南院黨委接到任務后,雖深知困難多、風險大,但仍然毫不猶豫地主動承擔起項目找水打井任務。
鄒城市東部巖漿巖低山丘陵區,位于魯中南山區南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該區低山丘陵廣布、沖溝發育、地形復雜,巖漿巖大面積分布,嚴重制約了地下水的補給和賦存,使其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地區之一,地下水的開采技術要求高、難度大。
“群眾生產生活長期處于缺水狀態,作為國家公益性地勘隊伍,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徹底改變這里的缺水狀況出一份力盡一份責,讓鄉親們喝上健康水、放心水……”譚現鋒堅定地承諾。決心已定,魯南院組織精干力量,群策群力,迅速著手開展工作。項目部選配了技術骨干,在1∶1 萬水文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地面調查、衛星影像判識等技術手段,系統開展地貌、構造及巖性調查,總結歸納了在巖漿巖地區利用巖脈、斷裂構造找水定井的技術方法,極大地提升了找水效果和效率,迅速在缺水村莊圈定了160 處富水靶區。
從立項、勘測到高水平施工完成,在不到10 個月的時間里,魯南院先后成功打出了80 眼高質量水井,不但使田黃鎮從此告別了“靠天吃水”的歷史,徹底解決了當地5 萬人生活用水和6 萬畝農田灌溉難題,還進一步深化了對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構建了較為完善、系統的巖漿巖貧水地區水文地質調查和找水定井技術體系,為其他類似地區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及找水打井工作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鄉村振興找水打井“地礦方案”。
“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是對省城濟南的真實寫照,然而位于濟南市西南的平陰縣孔村鎮低山丘陵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村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嘗不盡缺水的苦,祖祖輩輩做不完無水的夢”,缺水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難題。
為此,魯南院黨委成立了工作專班,安排總工程師牽頭,院屬濟南分院、鉆探工程處、資源勘探處等多部門協同合作,迅速入場開展工作。大家迎難而上、全力以赴,克服了交通不便、天氣炎熱、用水用電困難等客觀不利因素,在數次現場踏勘的基礎上,先后實施了多種物探手段,并據此開展了淺鉆驗證、專家論證,經過數輪的技術研討,終于鎖定了靶區和施工井位,歷經初夏和中秋,耗時100 多天,最終在國慶節前順利完成了水井鉆探任務,有效滿足了當地百姓的用水需求。
打井解民憂,清泉潤民心。汩汩甘泉正滋潤著孔村鎮村民的美好生活,這正是魯南院積極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