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彥林
《詩經》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生為本,民心最重要。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滄桑,也出現過很多盛世,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乏民本思想,當然他們的出發點是穩定自己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名臣魏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安邦諍言,要求統治者順民意、得民心,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王充在《論衡》中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國家政策是否有溫度、得民心,得由實踐檢驗、百姓評判。現實有問題實屬正常,不該害怕,也不能回避,最忌諱的是坐而論道,或戴上有色眼鏡、動輒指手畫腳。現實中也確有人,自暴自棄,把別國芝麻大的成績看成西瓜,把自己國家跳蚤大的缺點看作螞蚱,我看這是立場有偏差。中國共產黨人銘記初心和使命,深深扎根在普通群眾中間,沿著民心追逐的方向,昂首走在時代前列,與民眾心靈相通、貼心暖肺,成為靠山。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心是執政黨的執政基礎。馬克思著眼社會歷史的整體性及其發展的必然性,深入探究人民群眾與社會歷史的關系,在實踐中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的科學論斷,強調人民在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共產黨宣言》就旗幟鮮明地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正如哲人所言:地球上有兩樣東西不能欺,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眾所周知,北京中南海新華門的影壁墻上,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紅底金字、蒼勁有力、金光閃閃,同門前飄揚的國旗、高懸的國徽相互輝映,向世人莊嚴昭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黨政機關、公職人員的根本宗旨和莊嚴承諾。
1944 年9 月5 日,張思德和戰友小白在炭窯內工作,因天降大雨,炭窯突然坍塌。危難時刻,張思德把洞口的戰友推出去,自己不幸犧牲。9 月8 日,毛澤東在延安棗園舉行的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延安時期,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既這樣說,也這樣做。
2019 年10 月13 日,我們冒雨來到安塞縣密林深處張思德燒過的炭窯前,齊聲朗讀《為人民服務》,向張思德同志深情地三鞠躬,緬懷這位29 歲就犧牲的普通戰士。出身佃農的“谷娃子”張思德,是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在延安棗園時是毛主席的警衛班戰士。他出身“卑微”,卻志存高遠,“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張嘴”,純凈不膚淺、憨厚連忠誠,黨叫干啥就干啥,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實心實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普通戰士踐行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標桿與旗幟。
毛澤東在1948 年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九月會議上強調,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和蔣介石政權不同。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歷時66 天,共殲敵55.6 萬,敵我傷亡比為4.06∶1。對淮海戰役,斯大林評價說:“奇跡,真是奇跡!”傲慢的美國人說:“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淮海戰役開戰時,正是山東解放區迎來了“土改”完成后的第一個豐收年。廣大農民收割完自家的秋季糧食,便扛起扁擔、推起獨輪車,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毅然加入支前隊伍。當時540 多萬支前民工高喊著:“隊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陳毅元帥在1951 年初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馬克思說,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幼年、初創時期,就十分重視發揮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和作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毛主席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面對新的危險和挑戰,習近平強調:“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和正在行進中的復興時期,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人民歷史觀”重在探索“中國化”“本土化”的途徑和辦法。習近平在2018 年的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人民是黨執政和領導現代化建設的最大靠山和底氣,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奇跡,人民是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人民既是奇跡的創造者、最終評判者,又是成果的共享者。千言萬語一句話:無論什么大事、急事、難事,只要黨群同心、同向、同力,必定劍鋒所指、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就是能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執政黨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表明,共產黨在取得政權、執政之后,不僅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之前大大增加了,而且脫離群眾對于黨和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執政前大大增加了。因而,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成為一個政黨尤其執政黨永恒的課題。這不是個單純的理論問題,更是個關系政黨生死存亡的實踐問題、現實問題。
斯諾的《西行漫記》真實記錄了他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雖有所了解卻并不熟知的延安革命根據地。面對誤解、扭曲甚至誹謗,中共領導人敞開胸襟,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告訴他想了解的一切。他作為記者和中國的“老朋友”,憑自己的正義和良知告訴全世界,在世界東方的戰場上,在這不起眼角落里發生的一切,西北的漫天黃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風;滾滾的硝煙暫時退卻,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革命氣象。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也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巨大力量,并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汗水艱苦奮斗取得的,不是強取豪奪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的。任何歪曲、污蔑、抹黑中國發展成就的行為,都是無知的、徒勞的。

延安《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 孫大勇/攝影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扶貧開發必定是一項長期任務。消除絕對貧困后,相對貧困將長期存在。貧困還是一種生活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包括對現代社會生活的不適應和目光短淺、身處窘境、形成“管窺效應”。有些人在物質上已經脫貧,甚至從來沒有貧窮過,但心理、精神層面可能還處于貧困狀態。從這層意義上講,貧困既是一種“物質病”,也是一種“生理病”,還可能遺傳。
中國反貧困戰略正實現重大轉換,掀開新的一頁,提出新標準,步入新起點,轉入新戰場,由消除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由消除農村貧困向統籌解決城鄉相對貧困轉變。“相對貧困”的內涵尚需論證,總的是指解決了基本生活方面“窘困”問題之后,僅依靠個人或家庭的勞動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無法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一種生存狀態。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更加迫切。可以預見,解決相對貧困比解決絕對貧困更復雜,持續的時間會更長,遇到的問題會更多。我們堅信中國人解決貧困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