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曾維靜 張 丹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
交通條件對區域人員流動和旅游市場發展具有顯而易見的功效。對于旅游產業豐富但部分景點位于偏遠地區的山西省來說,鄭太高鐵的開通,使省內沿線城市的吸引力、可達性顯著增強,高鐵產生的集聚效應帶動全省旅游經濟發展持續走強。
鄭太高鐵連接河南省鄭州市與山西省太原市,共設車站19座,全線長432 km,其中山西境內線路長約320 km,于2020年底全線通車。在山西境內途經晉城、長治、晉中等主要城市。鄭太高鐵最高運營時速250 km,是繼石太高鐵和大西高鐵之后山西境內的又一條高鐵客運專線。鄭太高鐵經太原、鄭州兩個鐵路樞紐,通過大西高鐵、石太客運專線與京廣、鄭渝、商合杭等高鐵連線成網,使山西、內蒙古等地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區域經濟圈將形成快速客運通道。通過鄭太高鐵,太原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和呼包鄂經濟圈被串聯起來,加強了內陸地區與東南沿海、成渝地區等地的聯系,對活躍整個區域的協同和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首條縱貫太行山的高鐵,鄭太高鐵的開通也結束了晉東南太行革命老區沒有高鐵的歷史。
(1)鄭太高鐵實現了山西境內沿線景區城市的快速到達。鄭太高鐵山西境內沿線有A級旅游景區近120家,占山西省A級景區總量的50.6%。平遙古城、綿山、壺關太行山八泉峽、皇城相府等著名景點均在其列。鄭太高鐵在山西境內設有太原南站、晉中站、太谷東站、榆社西站、武鄉西站、襄垣東站、長治東站、長治南站、高平東站、晉城東站,基本實現了縣縣設站,距離“打通到達景區的最后一公里”的目標更進一步,有效促進了沿線城市從“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山西省多高原山地,地貌復雜,嚴重限制了民眾的出行,出行時間成本較大。在鄭太高鐵開通前,長治、晉城間沒有高鐵,從晉城至太原坐鐵路“綠皮車”至少要用8h;呂梁和長治地區的民眾若要從太原到鄭州,需繞行風陵渡和三門峽;從鄭州到太原,即便坐高鐵也需要繞行石家莊,最快需要4 h,嚴重影響山西旅游業的發展。鄭太高鐵開通后,山西省境內實現了東西貫通,鄭州到太原也不再繞行石家莊,山西、河南兩省形成了“2小時交通圈”。綜上所述,鄭太高鐵進一步完善了山西省內的鐵路網布局,大大縮短了晉東南、蒙西等地與中東部地區的時空距離,為沿線民眾的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根據數據顯示,鄭太高鐵開通以來,即使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山西省2021年旅游經濟也增勢強勁,清明期間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893.80萬人次,同比增長27.8%,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92.65%;實現旅游總收入46.72億元,同比增長26.85%,略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五一”假日期間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數量2351.49萬人次,同比增長66.42%;實現旅游總收入125.15億元,同比增長139.25%。
(2)鄭太高鐵成為山西省“交通+旅游”發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十三五”期間及“十四五”階段,山西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了《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公路規劃綱要(2018—2027年)》等關于推動交通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及指導性意見,堅持規劃引領,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構筑起全省三大板塊(黃河、長城、太行)“內聯網、外循環”慢游網絡,讓游客深度體驗“壯美山西”。今年出臺的《關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實施意見》指出:“山西要加快建設旅游公路、高鐵、航空等,形成‘站景通、城景通、景景通’全省立體旅游交通網”。鄭太高鐵在山西旅游新發展格局和山西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3)鄭太高鐵會對山西旅游業發展帶來一定的“虹吸效應”。高鐵的開通方便了地區間的人、財、物的快速流動,特別是有助于沿線地區的融合發展。但在另一個層面上會加速形成“虹吸效應”,造成相對劣勢地區的資源向相對優勢地區轉移。河南省同樣是旅游資源大省,全省A級景區達到580個,比山西省多343個,鄭太高鐵沿線經過黃河景區、云臺山等著名景點,且經濟、交通等方面發展均較山西省的成熟,對周邊地區的游客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因此,鄭太高鐵的開通勢必會造成山西省內的游客源向河南省內分流,山西省內部分小城市的就業或創業者會隨著高鐵的開通,加速走出去,進而可能造成包括旅游從業者在內的大量人才的流失。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鄭太高鐵的開通就山西省旅游經濟發展而言是把“雙刃劍”。為了做好高鐵時代的旅游經濟文章,山西省還需在交通基礎網絡、旅游服務水平和景區特色內涵等方面下功夫、用心思,打造“高鐵+旅游”的山西樣本。
(1)完善省內旅游交通網絡。鄭太高鐵全線貫通后,山西省需在全省景區間的交通網絡上下功夫,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真正打通高鐵站到景點的“最后一公里”;全面建成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大通道;基本建成貫通山西全域的旅游公路網絡。使旅游交通網絡覆蓋全省109個縣市區,連通213個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726個非A級旅游資源景點,推動山西省旅游水平提檔升級。
(2)豐富省內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產品供給和服務水平是吸引游客的最有效手段。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實施意見》,通過提升五臺山、云岡石窟等景區綜合服務功能,開發新型旅游產品,延伸產業鏈條等方式,打造高品質核心吸引物,豐富產品供給;推動旅游資源豐富、客源基礎較好、旅游設施配套完善和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建立一批省級旅游度假區;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引導各行各業在發展進程中增加旅游屬性,著力發展研學旅游、康養旅游、冰雪旅游、徒步穿越旅游等新業態;根據資源稟賦、文化風貌、民俗民風等特色發展鄉村旅游。
(3)加大省內旅游資源宣傳。山西省目前已將“晉山晉美”旅游品牌升級為“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總品牌,設計推出了“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標志和形象徽標。全省各市縣也要提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推出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的地方旅游品牌,形成以全省主題旅游品牌為龍頭、地方旅游品牌為支撐,多層次、全產業的一體化旅游品牌體系,打造“多元品牌、全域體驗”的山西文旅新形象。
(4)旅游發展與交通規劃協同推進。山西省的旅游資源較分散,其旅游線路除了“五臺山、大同、平遙、喬家大院”成型外,其他線路均比較散,形不成集聚效應。而且旅游景區各自為戰,形不成連鎖互動、互補效應,亟需通過城際間的快速交通將各景區及其所在城市進行有效銜接,以實現旅游資源的規模效應。山西省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已列為山西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的重要任務。早在2018年,山西省政府就印發了《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規劃綱要》,提出在全國率先建成“城景通,景景通”的全域旅游交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