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翰
摘 要:針對水工環地質勘察中的問題,采取實例分析的方法,展開具體的論述,提出防治的策略,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借鑒。首先,對項目的情況進行了概述。其次,結合實例分析了地質勘察作業常見的問題。最后,總結了地質勘察工作的經驗。從勘察實踐分析,必須要做好全面嚴格的控制,保障勘察結果的準確性,為后續的防治工作開展與落實提供支持,保證勘察價值的發揮。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勘察;防治措施
1 案例概述
以某礦山為例,為煤礦山,建成生產以來,始終進行大規模開發,根據地質勘察結果得知,已經造成采煤塌陷地超過3000畝。具體情況如下:1)重度塌陷。即塌陷深度超過3m的區域,超過1000畝。2)中度塌陷區域。即塌陷深度為1.5-3m,超過1200畝。3)輕度塌陷區域。即塌陷深度未超過1.5m,總計800畝。此工程采取塌陷治理措施、煤矸石山治理措施以及土地復墾,以此來避免災害的發生。現結合勘察與治理實踐,進行做法的總結。
2 水工環地質勘察的實施與問題
2.1 勘察的實施
從勘察工作的開展角度來說,面臨的環境比較復雜,為了能夠保證整個勘察作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事前的組織和防范。勘察作業開展之前,組建了專門的作業隊伍,選擇具有業務能力比較強的技術人員以及施工作業人員,組成勘察工作小組,負責整個項目工作。根據業務的需求,配置了相應的技術以及設備,同時對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其可以掌握水工環勘查作業的技術流程和要點,進而掌握整個工作控制的方法,保證勘察作業質量。根據勘察工作的任務以及具體要求,制訂了水工環勘察方案,指導作業的開展。為了能夠克服勘察作業遇到的技術挑戰與問題,工程作業中積極推廣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保證整個任務的高質量完成,利用RS技術,結合計算機手段來獲得高分辨率的遙感圖像信息,為勘察作業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與保障,同時利用ATK技術能夠實現對數據誤差的精準控制,防范數據誤差偏大,影響整個勘察結果。作業期間,嚴格按照工作制定的技術規范與方案,組織開展勘察作業,掌握整個區域的具體情況,為后續的建設工作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2.2 常見問題
2.2.1 地下水位引發的地質災害
如果所在區域地下水位比較高,而且常會發生很大的波動,那么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問題,最為常見的形式為礦坑突發涌水,影響著整個礦山開采作業的安全性。基于此,在進行防治時,需要圍繞礦坑涌水量做好有效的估算,同時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提出防范與應對的措施。除此之外,地下水位如果突然發生了改變,也可能引起坑內潰沙涌泥。如果開采作業期間遇到蓄水溶洞,溶洞會存在很多的水并且有著很多的泥沙,極易引發地質災害。若產生了嚴重的泥沙堵塞情況,則潛在著很大的威脅,極易造成人員傷亡,甚至整個礦山會被毀滅。
2.2.2 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
工程建設工作的開展也會引起地質災害。例如,在進行開采作業時,極易引發坍塌災害,尤其是采空區域。如果設置的框住被損壞或者配置的數量難以達到支撐的需求,則會引發地面沉陷的情況,尤其是礦體埋藏很淺的區域。除此之外,如果工程區域周圍巖石損壞比較嚴重,受到地殼應力影響后會造成收縮,當進行開采作業時會形成很大的空間,促使巖石呈現應力釋放狀態,甚至造成巖體破裂。在開采作業中還會遇到失穩以及滑坡等災害,因此需要做好地質勘察工作,掌握整個工程的具體情況,做好災害發生的分析,提前做好防范與應對措施。
2.2.3 環境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
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引發地形地貌以及地質災害問題。在進行水工環勘查工作時,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好相應的分析,掌握整個地區的地層空間形態和環境特點,進行相應的分析。例如,貴州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較廣泛。此類地區生態比較脆弱。在進行建設或者開采等工作時,必須要做好地址勘察,掌握整個地貌的情況,做好地質災害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范與應對措施,進而保障整個生產作業的安全性。
3 水工環地質環境防治措施
3.1 地質環境預防措施
地質災害預防。組織開展水工環地質勘察作業,確定潛在的威脅對象,結合其特點,分析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和規模,進而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采取避讓地質災害的措施,科學合理處置地下采空區,構建完善的排水系統,有效防護邊坡失穩的問題。
含水層破壞的防范。根據勘察作業獲得的數據信息,結合含水層結構特點以及地下水賦存條件,立足于工程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工程措施,例如繞過導水裂隙帶以及灌漿堵漏等方式,構建完善的保護體系,避免含水層被破壞。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防范。地質環境治理實踐中,對于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防范,要求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廢棄物對方場地,并且做好植被恢復,避免山體破損以及巖石裸露,進而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1]。
3.2 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
地面塌陷治理。根據勘察獲得的資料,結合坍塌的類型和規模以及發展變化趨勢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好綜合治理。對于開采沉陷區,如果沒有達到穩沉狀態,則可以采取監測措施、警示措施和臨時工程措施,以此來消除安全隱患[2]。對于達到穩沉狀態的地區,運用防滲處理措施,或者采用回填整平與挖溝排水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在進行巖溶塌陷區域的防治時,嚴格控制水位降幅,以免塌陷坑繼續擴大。對規模比較小的塌陷坑,運用注漿與回填等治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塌陷發展,防范危害的產生。
地裂縫的治理。根據縫隙的規模大小和危害程度分析,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若規模與危害很小,則運用土石填充處理法,同時做好夯實與防滲處理,達到防治的效果。如果規模與危害程度很大,那么運用填充與灌漿處理措施,防范危害的產生[3]。
崩塌與滑坡。如果已經出現過崩塌或者滑坡災害,則需要進行廢土石與危巖清理的辦法,來恢復場地,達到防范地質災害的目的。除此之外,可采取修筑抗擋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的方式,實施災害的防治。對于潛在的崩塌與滑坡災害,則運用削坡減荷以及錨固處理等措施,來實施邊坡加固處理,消除潛在的災害隱患[4]。
泥石流災害的治理。對存在的隱患,運用疏導和切斷或者固化等處理手段,消除誘發泥石流災害的水源條件[5]。
含水層。結合災害的特點,運用防滲帷幕與防滲墻等處理措施,堵截含水層中的地下水,以免其溢出,同時減少疏干排水量。
地形地貌。對于丘陵山區,運用邊坡加固以及采坑回填等技術手段,進行生態的修復。若為平原區,則運用清理廢石和采坑回填等方式,完成生態重建工作[6]。
4 結語:
綜上所述,水工環勘察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掌握區域的實際情況,能夠為后續的建設和生產作業提供保障。文中結合實例,分析了勘察工作的開展要點,提出了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通過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形成強大的防護體系,落實災害治理工作,保障勘察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袁俊.新形勢下礦山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中的問題與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屬,2021(02):176-177.
[2]錢程,張忠明.水工環地質勘察中的問題與防治措施[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01):115-116.
[3]鄭潤琴.水工環地質勘察中的問題與防治措施[J].華北自然資源,2020(06):46-47.
[4]何樹杰.水工環地質勘查中的問題與防治措施[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08):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