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悅
摘 要 從“點線面”的構成邏輯關系出發,提出在農業觀光園設計中營建起伏有致的空間營造、山水相融的景觀構成、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再現、農業生態型發展模式與景觀形式、田園牧歌的感官體驗、曲折蜿蜒的園路設計、四季有景的植物配置7個方面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 觀光園;農業公園;景觀設計;休閑農業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11
現代農業觀光園是多產業發展、多功能復合的新型農業旅游區,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以農耕文化為支撐的文化氛圍、田園景觀及田園生活。因此,主要從“點線面”的構成邏輯關系出發,結合景觀設計中的總體設計和專項設計,提出農業觀光園景觀設計的思路與方法。
1 起伏有致的空間營造
錯落有致的景點分布依賴高低起伏的園林地形,地形在園林造景中是景點高低分布的依托基面,也是園林構成的骨架。高低起伏的地貌賦予園林極為豐富的視覺美感,與參差錯落的空間組合,形成動態美的豎向景觀空間。
在農業觀光園中營造起伏有致的景觀空間,應關注以下3方面。1)進行地形景觀規劃,對原有地形進行平整與改造,構建景觀要素需要的坡度和高程[1]。2)界定好實體為地平面的水平面,根據園區需要增加地形的層次高差。3)運用景觀構件來分隔、抬高、下沉局部空間,如運用籬笆、柵欄等小品構件分隔空間,運用臺階、建筑、林冠線等園林構件抬高空間,運用湖泊、水池、廣場來下沉空間。
2 山水相融的景觀構成
古典園林中山水相融的景觀美學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學說息息相關。農業觀光園離不開農業最基本的要素——水與土,無水不能灌、無土不能種,因此“水土”是設計農業觀光園最重要的元素。土高的地方為山坡,土低的地方為洼地,高處無水、低處有水,兩者間的互相“較量”是地形起伏的重要影響因素。古代從“疏導治水”的現實,通過藝術化發展而成“疊山理水”“挖湖堆山”山水園林造園手法,把清除淤塞、鑿池引流得出的土方用來堆山,從而形成具有儲存雨水功能的循環網絡[2]。在農業觀光園的山水景觀構建中,應該打造具有“林泉之致”意蘊的園林。
山水景觀構建對于農業觀光園來說,不僅使其景觀空間多變,更具觀賞游玩性,還是其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山”更易使農業觀光園具有“山林”的生態功效,“水”更易使農業觀光園具有“水源”的生態功效,而且兩者還同時具備生產功能。
3 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再現
我國的農業活動起始于石器時代,在夏商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轉變,開始延伸發展成小農農耕文化[3]。農業觀光園的初期發展更多是具有農業產業和服務產業的特點,后期將會有服務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特點,最后文化產業將會占據重要位置。探索并利用我國久遠的農耕文化淵源,并作為農業觀光園建設中的文化基因,能夠使我國農業觀光園擁有文化根基和核心靈魂。
農業觀光園最吸引人的特質,便是以農耕文化為支撐的文化氛圍,包括美麗的自然風光、農田景觀、古建民居、手工藝品、特產美食等農業景觀。農耕文化在農業觀光園中的展示,必須依靠物質載體進行表達,如田地、動植物、景觀小品等。
4 農業生態型發展模式與景觀表現
現代農業觀光園的農業生態發展模式,主要是以農業為靈魂,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農業理論為指導思想,注重經濟、環境與社會的有機融合。生態農業理論強調農業生產的生物學過程和自我維持,我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理論則是以農業為發展基礎,以系統工程為方法,通過精耕細作、培肥地力、間套輪作、林糧間作、基塘種養、農牧結合等生產模式,把傳統農業產業模式和現代先進農業技術相結合。在農業觀光園建設中引用生態農業理論,對園區的物種多樣性建設、生態景觀多樣性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擁有悠久的復種輪作、多熟種植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開創了四年五熟和兩年三熟的種植制度。此制度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長周期特點,在同一地塊上能收獲更多的糧食,但是農作物連作會導致病原物積累、土壤養分失衡、根系分泌物的拮抗作用等使土壤生態惡化的結果。實行多種作物在同一地塊上的輪作,即可最大化提高農田的經濟收益,也可平衡生態環境,降低過度消耗土壤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加農作物的多樣性。
5 田園牧歌的感官體驗
農業觀光園相比于其他公園更能帶給游客感官美的體驗,也更具“場所精神”,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只有可以體驗的景觀,才能讓游客把握農業觀光園的實在內容,更容易感受農業的魅力。田園牧歌的感官體驗就是田園體驗式景觀,體驗式景觀是強調游客為主體,充分調動游客的感官來感知景觀。
田園景觀不是都市景觀,也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是具有農業景觀、鄉土風情、農村特點的景觀空間,是聚落景觀、生產景觀、文化景觀、自然景觀所構成的環境綜合體,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結合體。感受田園景觀,不僅要感受田園風光美景,還要感受并體驗田園文化。田園文化是勞動群眾生產和生活的智慧成果,也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
田園牧歌的感官體驗主要通過游客直接感知和心理感知景觀活動,在農業觀光園景觀空間營造中,根據游客的五感體驗來設計景觀:觸覺方面,打造可攀登的娛樂景觀和多形式的親水平臺;視覺方面,種植具有觀花、觀葉、觀果、觀形的植物,打造具有造型美的和光影感的照明小品,打造高低錯落、參差有致的景點;聽覺方面,可采用疊水瀑布、水車灌溉發出的流水聲;味覺方面,打造果蔬采摘園,在采摘的過程中可提供品嘗服務,還可配套烹飪、飲食服務的燒烤場、餐廳,打造如“望梅止渴”的非參與性味覺景觀小品;嗅覺方面,打造具有芬芳氣味的植物路徑。
6 曲折有致的園路設計
園林景觀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植物、水體、山石、園路、小品等,園路對于園林景觀的作用,猶如脈絡對于葉子的強調和劃分作用,具有劃分空間、引導游覽、組織排水的功能,是聯系景點與景點的路線。園路按使用性質主要分為車行道和人行道。規劃設計合理的園路會使園區景觀空間組合合理,園區景點間的互動性和關聯性增強,景點與園路的融合感增強,游客觀賞瀏覽路線合理且有趣。因此,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需要有層次、有節奏地合理布局園路位置,并與景點有效融合,使游客與景觀的互動感增強,使游客充分體驗園區的景觀之美[4]。
農業觀光園的園路應該借鑒和吸收中西方園林設計的優點,在充分了解游客的特點和路徑選擇后,以人為本地設計園路,如西式筆直的道路布局主要運用于車行道,中式的蜿蜒小道設計用于游園道路。農業觀光園通常擁有高低起伏的地形,合理的園路設計可以使景觀層次豐富、游覽路線變長,令游客感到步移景異、峰回路轉。
7 四季有景的植物配置
農業觀光園的植物季相搭配和色彩搭配,以田地自有的清新淡雅色彩為主基調,輔以艷麗跳躍的色彩,以豐富農業觀光園的植物色彩種類。在季相景觀的規劃設計上,應采用我國古代的輪作模式和間套模式,以豐富景觀層次與景觀類型,如水稻和草莓輪作模式以及荷花和慈姑輪作模式。該輪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延長園區的賞花期,增加農作物景觀類型,加強園區的農業生產力,提高園區的經濟收益[5]。
在農業觀光園的植物景觀構成中,重要節點、建筑周邊、活動場所等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空間,應選擇美麗、鮮艷、具有生態調節的植物種類。園區的植物種植種類,應選擇適宜當地生長且能引發當地居民情感共鳴的植物種類,比如市樹、市花等。
8 結語
營造一個舒適、合理及富有農業景觀特色的空間場所,不僅能夠滿足游客的活動需求,形成一種人與空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還能向游客展示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習俗及景觀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因此,從7各方面探討了農業觀光園景觀設計的思路與方法,以期為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設計發展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 覃善建.淺析觀光農業園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7(9):169-170.
[2] 孫文靜,馮媛,李丹丹,等.從生存到生活的藝術探討傳統山水園林對構建海綿城市的中國意義[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10):1825-1828.
[3] 鄭文堂,鄧蓉,華玉武,等.休閑農業發展中的農耕文化挖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16-17.
[4] 邱海東,吳媚雪.園林設計景觀園路之功能與形式探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5(4):1-5.
[5] 黃敏.關于觀光農業園林設計的探析[J].名城繪,2020(3):50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