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義 張莉 劉進寶
摘 要 在城鄉差距不斷加大和城鎮化的發展中,農村中的更多勞動力轉移至城鎮,使農村的經濟發展受到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新時期,國家強調新農村建設,重視城鄉差距,為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通過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分析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原因,提出降低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負面影響的措施。
關鍵詞 農村經濟;勞動力轉移;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36
在國家經濟的發展中,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非常重要。但是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村中更多青壯年勞動力前往城鎮,而農村當地留下的往往是老人和兒童。經濟發展需要勞動力支持,在農村更多勞動力轉移的情況下,農村當地的經濟發展面臨了較大的阻礙。為建設新農村,促使農村經濟的發展,需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研究,明確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發展帶來的不同影響,積極采取消除負面影響的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的復興。
1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1.1 消極影響
1.1.1 農村中勞動力會大量減少
農村勞動力的主要構成為青年和壯年人群,但外出務工人群也以這些勞動力為主,在農村參與農業生產的往往為老人、兒童[1]。在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下,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受到約束和限制。此外,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會影響道路修建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總的來講,勞動力的轉移使得農業發展面臨著較大
阻礙。
1.1.2 阻礙各類產業發展
農村知識水平相對更高、有更強勞動能力的人員在選擇創業地點時,往往更傾向于有政策環境優勢、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城鎮[2]。同時,受鄉村開發進程偏長、效果較慢及勞動力轉移等各類因素所影響,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也處在一個擱置狀態中。此外,在勞動力的轉移下,農村留守人員會忽視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不會積極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一些適齡兒童會因家長外出務工而前往城市學習,導致農村學校中的學生數量減少,嚴重影響農村學校的發展。
1.2 積極影響
1.2.1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收入
現階段,各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還沒有轉移至城鎮內的農村人員也更偏向于從事非農業產業。在不同產業的穩定發展下,農民不再過多依賴于土地資源,能利用各類產業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獲取經濟收益。此外,前往城市務工的人員年收入比留守農民更高。綜上所述,農村的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可以提高家庭經濟收入。
1.2.2 土地緊張得到緩解
當剩余農村人口逐步前往城市后,便會有大量的土地閑置,讓人均耕地面積實現大幅度的增長,土地能在部分人手中進行逐步集中,為機械化的農業種植提供了便利,有利于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的發展。
2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2.1 轉移現狀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而我國農村雖然有較多的勞動力,但是農村的耕地人口實際數量卻偏少,因此農村的經濟水平增長往往會受到阻礙[3]。現階段,國內經濟的發展會對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有更高的要求,在將這些發展工作做好后,才能讓農民提高收入水平,減少城鄉間差距,使得農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很多農民為保障生活,會前往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務工,而在這些勞動力進行轉移時,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使得城鎮負擔加劇,因一些農民沒有更高的文化水平,無法擁有理想的就業渠道;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有限,更多勞動力為30~50歲的年齡,文化水平不高,可供其選擇的職業比較有限,更多勞動力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針對農村勞動力方面,目前國內保護他們權益保障性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部分農民在從業中還會面臨工資被拖欠的問題。
2.2 轉移原因
1)受經濟水平等原因的影響,農村的教育、醫療等方面與城鎮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畜牧業、農業等行業的發展讓農村的土地、水等環境出現了嚴重污染。近年來,我國雖然對農村的發展較為重視,也給農村投入了資金進行農田水利、道路等工程的建設,但這些基礎工程的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2)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社會中各類資源被逐步合理利用,而在科技力量的影響下,勞動的生產率在逐步增長,也讓農村剩余了更多勞動力。在城市化的發展中,更多行業需要并吸收了很多的勞動力,城市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讓農村的勞動力更快地往城市轉移。3)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缺乏良好的投資因素,且投資商會因農村規劃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而將投資逐步轉向周邊的地區和城市,導致農村不能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在對農業大省實際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后可知,農用資金往往不能真正用于農業的發展工作中,原本在農業發展中運用的部分資金,可能會被當地用到商務借貸等不同渠道中,這也使得農村經濟面臨著發展阻礙。在投資體制逐步改革下,城市中的投資回報率會比農村高,且農村的勞動力往往技能水平偏低,這讓農村的勞動力沒有較高生產主動性,最終影響農村經濟的長
遠發展。
3 提出降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措施
3.1 健全政策法律
現階段,更多勞動力逐步轉移至城市中,此社會現象受到更多人所關注。在國家的重視下,更多政策陸續出臺,而在地方發展出現差異性的影響下,一些地方在政策的推行上會面臨現實問題[4]。為推行政策的實施,各地要積極健全制度體系,讓政策的推行得到制度發展的基礎支持。目前,勞動法等法律的實施,可以讓農民的權益得到保障,而在這一基礎上,為和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相適應,在制定法律政策時,應該保障法律政策能夠細致全面,使其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民群眾。
3.2 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屬于服務型行業,它不會對勞動力實際的專業技能等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能夠積極從事第三產業,而這也能讓農村家庭得到比農業生產更高的收入,同時能夠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回流。此外,在科技發展下,互聯網時代來臨,地域差距被迅速縮小,農村開始嘗試發展網絡電子商務,這不但能得到當地政策的充分支持,其中的勞動成本也會明顯減少,一些投資者可以利用此類地域、政策上的優勢,對電子商務進行大力發展,最后讓農村經濟實現快速的發展。
3.3 提高勞動力素質
教育是人們提高綜合素質的關鍵方式,而農村往往面臨勞動力逐步轉移的消極形勢。此時,各地應該積極發展和普及農村的農業科技教育,鼓勵成年人參與科技教育。當更多的勞動力能夠了解各類農業科技知識,熟練操作農業機械時,便能提高農業生產的實際效率,最終使農村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等方向進行發展。此外,部分農村政府可供支配的有效教育資源十分有限,這使得農村的科技教育面臨較大的供需矛盾,為處理這一現狀,各地可以嘗試將產業培訓、農業職業教育相結合,通過這一方式,使得當地職業院校可以擔負起農業科技教育的責任,使其在提高群眾綜合素質、農業知識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價值充分凸顯。各地還要對村、鄉兩級的各農業單位進行積極協調,讓教育資源上的劣勢得到充分彌補[5]。
3.4 幫扶勞動力回鄉發展
對農村來講,勞動力的逐步轉移屬于一種較大的損失,其中部分農民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和經濟實力,若給予上述群體一定的鼓勵,使其可以返鄉進行發展,這將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非常有益。各地政府應通過表彰等形式鼓勵當地轉移的勞動力,使其能夠回鄉進行創業。而在政策上,各地需要對有意愿回鄉進行投資發展的人員提供扶持和幫助,使其得到回鄉創業的良好環境,讓更多勞動力能夠提高回鄉發展的主動性。此外,針對于一些存在技術優勢、有經濟實力的農村勞動力,當地也可以通過優惠政策等吸引他們回鄉進行發展。
4 結語
現階段,農村中更多勞動力往城市中的轉移,會對社會中的勞動力變動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會讓農村經濟實際發展受到影響。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為提高農村經濟,便需要重視農村出現的勞動力大量轉移問題,各地要嘗試結合實際,解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責任,積極投入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將經濟發展當作農村發展的一大重要目標,探索吸引勞動力回流的正確方式,探索在勞動力不斷轉移下,新農村發展的新模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農村的各類資源,使農村經濟逐步繁榮起來。
參考文獻:
[1] 許連君,李曼.推拉理論視角下浙江農用地流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6):195-198.
[2] 徐興平.探析區域經濟增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J].人才資源開發,2019(12):10-11.
[3] 丁蕊,母彥婷,李艷波.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19,35(2):142-147.
[4] 吳海瀅.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中部省份的實證分析[J].赤子,2019(7):138.
[5] 牛希靜.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7(13):1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