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張寶婷
摘 要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大省,其經濟總值排在全國首位,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8。近幾年,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停滯不前、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等給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通過分析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完善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等對策。
關鍵詞 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323.7;F752.6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55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保持著較好的增長勢頭,“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為廣東省農產品出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但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近幾年廣東農產品出口頻頻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沖擊,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和不熟悉世貿規則、缺乏開拓國際市場經驗和能力的中小企業的加入,廣東省農產品出口增長有減緩的趨勢,農產品進口額遠大于農產品出口額[1]。隨著各級政府相關出口促進政策的實施及企業競爭力提高,出口形勢有所好轉,但增速仍相對緩慢,預計廣東省農產品貿易逆差將長期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和健全既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又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至關重要。
1 出口現狀
廣東省2015年農產品出口總額537.51億元,同比增長2.53%,2016年出口總額為607.27億元,同比增長12.98%,2017年出口總額為641.62億元,同比增長5.66%,2018年出口總額為678.64億元,同比增長5.77%,2019年出口總額為680.61億元,同比增長0.29%。其中2016年增幅最大,2019年增幅最小。而2020年受疫情影響,1—3月廣東農產品出口額下降尤為明顯,達12.8%。面對疫情對農產品銷售的嚴峻沖擊,特別是對出口的沖擊,廣東迅速出擊,想方設法拓寬銷售渠道,經過努力,廣東省1—6月出口額雖仍在下降區間,但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了3.6個百分點,預計未來廣東省農產品出口額會慢慢回溫。
2 廣東具有的優勢與劣勢
2.1 優勢與機遇
1)區位優勢。廣東省位于珠三角地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擁有眾多港口,如廣州港、深圳港等,交通方便。廣東省珠三角9市與港澳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并肩成為世界4大灣區,國際競爭力強,而“一帶一路”的出現,給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些區位優勢方便了農產品的出口,擴大了廣東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自然條件優越。廣東省整體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以南部分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 300~2 500 mm,是我國光、熱、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這使得廣東省生物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不僅如此,廣東省海洋資源豐富,水產品年產量可以達到374萬噸,比較出名的是雷州半島的海水養殖珍珠,產量位于我國首位。廣東省的氣候條件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上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出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經濟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廣東省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自1989年起,其經濟總產值排名全國第1,占全國經濟總產量的1/8,2020年廣東省經濟總產值再次突破,達11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2.3%。廣東省目前還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2019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11 521萬人,比2018年末增加了157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4)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這是廣東省農業領域第一個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十三五”規劃為了推動農產品的出口,在合作開放方面,加強了農業出口示范基地的建設,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并且扶持龍頭企業對外投資,建立產業基地和技術合作,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推動農產品順利走出去,提升了廣東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2 挑戰及劣勢
1)地理環境及氣候復雜。廣東省地形復雜,有山地、丘陵、臺地及平原,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二者合占廣東省土地面積的62%,這類地形很難大規模種植農產品,只有占地面積較小的平原地區種植農產品最多。廣東省的氣候導致了春季低溫陰雨,秋季寒露及秋末至春初的寒潮、霜凍等災難性天氣,并且洪澇、干旱、臺風也是廣東省的多發性災難性天氣,以上這些惡劣天氣一旦發生,就會給農產品的生長帶來影響,給農民造成損失,從而導致農產品出口額減少。
2)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統一的生產標準。廣東省出口的農產品一般除了大型的龍頭企業外,中小型企業出口的農產品都未形成規模化生產,也沒有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這導致市場上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出口的農產品容易因質量不達標遭到退貨,而一旦退貨,農產品只能在本地消耗,由于農產品保質期短,一旦消耗不完,就只能浪費。因此,出口的農產品要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統一的生產標準,減少因質量不達標而造成的損失。
3)技術性貿易壁壘。目前,國際農業貿易競爭中,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別國農產品的進口,如發達國家憑借著完善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廣東省的農產品出口,而且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增加了出口成本,降低了廣東省農產品的競爭力,并且貿易糾紛問題也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廣東省農產品出口和農業的健康發展。
3 問題
3.1 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
廣東省目前的公共服務信息主要來源于政府及貿易協會搭建的數字平臺,而數字平臺上的農產品公共服務信息缺乏一定的時效性,通常是事后信息多,預測信息少,特別是市場供求信息、農產品扶持信息和政策指導等方面。企業想要了解市場供求信息、扶持信息和政策指導時,在數字平臺只能了解到大概的信息,并沒有針對性、連續性的有效信息,導致很多中小型農產品出口企業無法找到真正的市場。特別是最近受疫情的影響,還要檢測貨物是否攜帶有新冠病毒,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又增加了難度,從而難以維持生計而破產。因此,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對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企業來說尤為重要,想要順利出口,必須完善公共服務信息。
3.2 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不完善
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不健全、促進體系隊伍和人員不足,對國外的技術貿易壁壘、農產品貿易政策、農產品貿易爭端等問題研究不夠深入,無法預測未來趨勢,缺乏前瞻性研究。因此,應完善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為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保駕護航。
3.3 技術性貿易壁壘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所遭受到的貿易壁壘中80%屬于技術性貿易壁壘。隨著農產品的品種越來越多,TBT(技術性貿易壁壘)也越來越苛刻,這使廣東省的農產品出口越來越困難。比如2021年美國對廣東省汕頭市的黃花魚自動扣留,原因是環丙沙星、恩諾沙星殘留量不合格。像這類自動扣留、農產品召回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事件的發生無非是農產品自身的指標不合格,或者是其他國家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進行技術性限制。因此,要使廣東省的農產品順利出口,必須保證農產品自身符合國際標準,打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2]。
3.4 防控機制不完善
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總是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如寒潮、洪澇、臺風等,特別是受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廣東省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物流受阻、原料短缺、融資難度大及部分國家采取限制措施等。2020年第一季度,廣東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514.3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出口額132.4億元,下降12.8%,超過80%的企業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的訂單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很多[3]。這些不可控因素造成農產品出口困難,建議出口企業、商會協會做好防控機制,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
3.5 現代流通體系不完善
雖然廣東省經濟發達、交通方便,但農產品運輸體系還不健全,無法做到方便快捷的一體化運輸。在現代流通體系中,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的手續有商務部門備案、營業執照變更、海關部門登記、外匯部門登記、開立結算賬戶、辦理中國電子口岸IC卡等,而且是分開辦理,比較繁瑣。廣東省目前只有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第三方物流冷鏈公司擁有保鮮技術與能力,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并不具備這種實力,這就導致出口成本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減弱。農產品出口不同于其他產品,其新鮮度直接關系到出口企業的利潤,所以,完善現代流通體系,有利于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4 對策
4.1 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
想要獲得有效的農產品出口公共服務信息,需要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對市場政策、市場價格、產品生產情況、世貿規則等方面時刻進行分析研究,因此,必須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公開招聘,選拔合適的信息人才,并接受國內外的培訓,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復合型人才,對國際和國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進行分析研究,發布精準的農產品出口信息。還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把農產品出口的精準信息傳達給每一位需要的人,為他們提供準確、全面的公共服務信息,協助他們對市場變化進行判斷。具體措施如下:開發農產品出口信息采集軟件,整合目前廣東省農產品出口服務信息渠道,改變目前事后信息多,預測信息少的現狀,并建立農產品出口信息協作機構,開發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廣東省農產品市場進出口、物流環節及市場風向等有效信息的共享。
4.2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
大多數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是自身農產品質量不過關或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運用WTO規則對廣東省農產品出口進行限制,為了保證廣東省農產品順利出口,必須完善農產品自身的質量安全體系。針對農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問題,應從農產品種植環節開始,保證種植出來的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加工環節最好使用機器分步加工,保證每個農產品都擁有統一的標準。針對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運用WTO規則對廣東省農產品出口進行限制的問題,政府、協會應給企業提供幫助,提前告知進口國的最新政策及應對措施,協會還應協助政府的工作展開,維護好出口秩序。當農產品出口后遇到問題時,政府和協會應給予法律援助與政策支持,甚至包括幫助被拒農產品的銷售[4]。
4.3 做好防控措施,應對困難
對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農產品出口困難,在不可控因素發生前,政府、企業及商會協會都要對可能發生的風險保持高度警覺,做好應對措施。不可控因素發生時,所有農產品出口人員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政府及商會協會應領導并協助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應對措施,給予政策的支持。不可控因素發生后,應進行總結,查漏補缺,幫助做得不到位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只有做好廣東省農產品出口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應對措施,才能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保證廣東省農產品順利出口。
4.4 完善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
要完善廣東省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必須要簡化農產品出口手續,解決農產品運輸技術等問題。簡化農產品出口手續,可以通過建立一個一體化的可完成備案、登記、開戶等手續的平臺,解決因手續麻煩而造成的農產品出口困難。針對農產品出口運輸技術的問題,農業部應定期開展關于運輸技術的講座與培訓,組建一對一培訓隊伍,對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解決運輸技術問題,這樣才能保證農產品在市場上順利流通[5]。
5 結語
廣東省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的省份,但在農業發展的時候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信息、無法克服技術性貿易壁壘、防控機制不完善、現代流通體系不健全等。相比于一些農業發展大省,廣東省的農業規模相對較小,為促進廣東省農業的發展,有必要完善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保證農產品順利出口,保護農產品各方利益,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完善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不但要了解廣東省目前農產品出口的優勢、劣勢、威脅與挑戰,還要了解除廣東省以外的農業發達地區的優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
[1] 呂屹云.廣東農產品貿易結構、貿易模式及變動趨勢分析[J].中國商論,2019(13):3-4.
[2] 任通先,趙昊,莫凡.技術貿易壁壘對廣東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A].第一屆智能經濟論壇(2017)論文集[C].廣東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2017:6.
[3] 盧勁松,齊暄.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廣東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現狀及提升策略[J].南方農村,2019,35(4):22-25.
[4] 李小想,何為民.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提升策略:以廣東省為例[J].決策與信息,2019(3):119-127.
[5] 李芳.基于農產品出口基地視角的安徽農產品出口促進體系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1):35-3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