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軍 劉宏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的大部分鄉村,開始在美麗鄉村的背景下對城鄉建設進行規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落生態景觀環境修復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村落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耕地被侵占、水土資源被破壞、土地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使村落生態景觀環境修復和保護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對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的現狀和修復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 美麗鄉村建設;村落生態景觀環境;修復方法
中圖分類號:X321;TU982.29;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62
美麗鄉村建設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1]。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但同時也使傳統村落生態景觀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村落生態景觀環境建設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鄉村經濟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2]。而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村落生態景觀環境這一核心加以重視。
1 現狀
1.1 人才流失嚴重,技術性人才占比較低
長期以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很多年輕人選擇到城市工作并生活,導致青壯年及精英群體外流。同時,由于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術性人才占比較低,缺乏專業的系統培訓,導致生態修復工作的效率很低。
1.2 環境污染嚴重,環保意識薄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重工業從城市搬到農村,農村生態環境遭到污染。由于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較差,隨意亂扔生活垃圾,導致人文景觀保護不當、景觀特色被破壞等問題,會對村落生態景觀和水土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一些村落被開發建設為旅游景點,但由于管理不善,過于追求經濟效益,使開發后的村落過于商業化,甚至超負荷接待游客,不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1.3 缺乏本地特色,文化建筑破損
由于農村觀念較為落后,并在開發中盲目效仿,導致村民缺少對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在進行生態修復時也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因此,如何打造本地的特色文化,讓傳統文化得到彰顯,也是鄉村振興及生態修復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1.4 發展不平衡,資源未得到合理分配
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很多農村資源得不到合理分配和利用,規劃時忽略鄉村長期發展的重要性,無視歷史經驗,無法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
1.5 忽略村落生態景觀的文化傳承作用
在已有案例中,大多數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的規劃都將改造重心放在改建房屋上,只是做一些“面子工程”,并沒有實際深入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在于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并不是對村民居住的房屋進行統一改造。在建設村落生態景觀環境時,要兼顧外部的有形特色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和智慧結晶。
1.6 村民缺乏建設積極性,建設力量單一化
目前,很多地方在生態修復中仍然由政府作為主導,村民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體現,讓不少村民認為鄉村建設是政府的事,導致上熱下冷的現象。同時,在建設中缺少農村以外的社會資源進入,缺乏對市場機制的引入,只采用單純的行政動員方式,導致農村建設的力量
單一。
2 修復方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策略,同時要求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位置。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能夠解決鄉村發展緩慢、環境較差的問題,是農村實現小康的重要舉措[3]。通過對國內外生態治理案例進行分析發現,生態治理修復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是一項系統工程。
2.1 引導青年回鄉,做好人才儲備
長期以來,鄉村發展受限于人才缺乏,城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進一步導致農村發展緩慢。為此,我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斷吸引人才回流,讓有志青年回鄉創業,為建設鄉村生態景觀環境做好人才資源儲備工作[4]。同時,還要培養新型農民,提升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水平,鼓勵各方面人士投入鄉村建設。
2.2 加強環境監督,糾正村民的落后觀念
由于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較差,導致村落生態景觀環境被破壞,要想修復建設村落生態景觀,必須糾正村民的落后觀念。1)可以在鄉村增設垃圾回收點,幫助村民改掉亂堆生活垃圾的陋習,改善村容村貌。2)增強村民的參與意識,鼓勵村民積極監督相關企業,如發現偷排廢水垃圾的企業要及時舉報,杜絕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3)為村民講解隨意開荒的危害,讓村民認識到水資源、空氣資源、土地對人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5]。4)在企業排污管理方面,應當降低污染企業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嚴格監控企業廢水的排量,并且排除廢水時需要先對廢水進行處理。
2.3 修復歷史建筑,保留地域特色
合理規劃村民的居住房屋,要保留房屋的地域特色,不要追求千篇一律的房屋特色。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才能突顯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在建設村民的居住房屋時,要兼顧實用功能和傳統審美,從而才能使房屋具有觀賞價值。同時,在鄉村生態景觀環境建設過程中,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和文物被忽視,沒有最大限度地進行保護和修繕,不能發揮它們的歷史價值。這些歷史遺產是鄉村生態景觀環境建設的核心,要做好定期修復工作。
2.4 合理規劃資源,發展鄉村產業
1)因地制宜發展養殖畜牧業和旅游業,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并為這些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運用機械化代替人工,提高生產效率。2)保障城市與鄉村的道路暢通,改變鄉村的封閉狀態,增加農村與城市的交流。同時,綠色循環農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對鄉村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時需要綜合考量。比如,引導農戶種植林下、路邊、庭院經濟等相關綠色農作物。
2.5 傳承傳統文化和歷史價值,達到修復目的
村落生態景觀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此外,村落生態景觀還承載了傳統的地方建筑特色,擁有獨特的景觀元素和民風民俗,此外還有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等元素[6]。因此,在開展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的修復工作時,不僅要做好建筑布局工作,還要做好村落文化傳承工作,既要給傳統村落生態景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還要傳承傳統村落生態景觀的傳統文化。修復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絕不能做“面子工程”,既要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新要素,又要保留傳統村落生態景觀的文化底蘊,從而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6 構建多主體協商機制,做到“人人盡責”
生態環境修復是一個多方面的治理體系,在該體系中有差異較大的利益分化及治理訴求,所以,不同對象之間要形成平等協作的關系。在以往的經驗中,政府長期作為生態修復的主導者,其他社會力量則作為參與者,此模式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積極借助其他社會力量的優勢,才能全面修復生態環境。
3 結語
村落生態景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7]。美麗鄉村建設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人才、資金、技術等保障,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能夠引導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8]。
參考文獻:
[1] 李暢,趙藝源.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的保護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0,45(8):134-138.
[2] 陳靜茹.基于圖式語言的南太行崖上村落景觀格局分析[D].鄭州:中原工學院,2020.
[3] 程世毓.傳統村落更新設計實踐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20.
[4] 鄭林芳.美麗鄉村背景下村落生態景觀更新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5] 馬劭磊.美麗鄉村建設中村落生態景觀環境修復方法研究與實現[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9,44(5):150-154.
[6] 翟洲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的統籌性響應機理與發展路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8.
[7] 何嘉琳.貴州地區民族村落景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8] 于博,牛舒俊.基于生態環境保護下張家口地區古村落景觀環境修復探究[J].建材與裝飾,2018(3):18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