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琦 于勇
摘 要 健康中國與數字中國緊密融合,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的建設提供了戰略規劃。但在移動互聯背景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建設存在一定滯后性。沒有農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健康。克服城鄉衛生資源差距,將移動互聯技術應用于農村,是農村健康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基于此,著重思考移動互聯背景下的農村衛生服務現狀,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進而提出優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建議:加大宣傳,促進“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知曉率和認同度;通過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提升基層人才力量;合理量化依托電子健康檔案提供線上服務的工作量。
關鍵詞 醫療;農村;移動互聯;公共衛生服務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64
隨著健康中國、數字中國和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戰略的實施,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信息化、數字化和現代化建設迎來良好的契機。在移動互聯網絡時代,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服務有待全面優化升級。
1 移動互聯背景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創新的意義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黨與政府歷來重視對國民健康的保障,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使健康中國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而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1]。這個矛盾在農民健康服務領域表現明顯,我國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服務存在農村居民地理位置分散、醫療資源不足、醫護人員短缺等難題,健康服務供給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與農民的健康服務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有待完善和優化[2]。“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具有獨特的優勢,是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服務路徑。它不受時空限制,能夠依靠計算機和大數據快速分析樣本及整合醫療資源,是未來健康管理的發展方向。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國家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使農村地區的網絡條件日益改善;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移動終端的信息接收能力加強,打造移動健康的技術基礎、設備條件趨向成熟。農村運用移動互聯技術能夠突破空間地理限制,因而對共享城鄉醫療資源及促進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等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3]。
2 農村“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不足與局限
移動互聯具有強大的優勢,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創新“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這一領域也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是,移動互聯火熱應用于城市衛生領域之時,農村移動醫療市場卻發展緩慢。若不加強農村衛生領域移動互聯建設,城鄉衛生發展將進一步拉開差距,醫療資源可及性與均等化的實現將難上加難。因此,如何將移動互聯理念與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村衛生領域中,是其痛點與難點。
2.1 “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在農村地區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普及率近幾年飛速提升。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到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89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占網民整體的31.2%。但農村居民對“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概念了解不夠,導致網絡資源無法合理應用于衛生領域。當今,農村居民以三留人群居多,雖然部分居民可以熟練地使用手機,但對于“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相關技能知識了解甚少,缺乏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農村居民依然傾向于傳統的面對面式問診模式。雖然國家大力提倡與鼓勵農村開展相關健康教育,但落實效果不盡人意,居民對“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理解與接受能力依舊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2.2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缺乏綜合型人才
開展“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需要大量既懂醫療衛生又懂信息管理的綜合型人才。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配備的不足及其知識能力的參差不齊是導致城鄉醫療衛生水平差異的主要因素,同時也限制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壯大。據2019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資料顯示,鄉鎮衛生院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僅占到0.1%,本科占到14.9%,兩者總量才15%,比例嚴重失衡。在專業技術資格方面,鄉鎮衛生院中正高職稱僅0.1%,副高職稱2.1%,高級職稱總量才2.2%。高學歷、高職稱人才的缺乏成為鄉鎮衛生院發展的短板,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方面難以取得老百姓的信賴,同時也限制了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創新和發展。
2.3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線上工作量難以界定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不僅缺乏綜合型人才,而且開展“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量也難以得到有效認定。課題組成員在調研過程中與基層公共衛生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不少工作人員肯定了線上服務對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通過微信群或QQ群發布接種疫苗的庫存情況,可以促進預防接種工作的有序開展,既可以方便群眾有計劃地到機構進行接種,也可以節省工作人員的接待和解釋時間。但也有工作人員認為,開展線上服務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例如微信群或QQ群中人員眾多,且文化層次與個人素質良莠不齊,不少人缺乏基本的網絡禮儀,用詞簡單粗魯,喜歡用語音代替文字,問題咨詢又帶有很大的時間隨意性,甚至有些人在群中發布大量的宣傳廣告、拉票網址等不恰當的信息。基層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為全面掌握信息,不得不點開語音卻聽到很多無關的閑聊信息,還要花費大量工作之外的時間解答問題、管理微信群或QQ群,勞心勞力、費時費神。而這些工作量的計算又是非常困難甚至無法計算,導致很多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有些工作人員干脆開啟全員禁言功能,群內只發布通知不接受咨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眾的期望值,未能充分發揮線上服務的功能[4]。
3 移動互聯背景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優化路徑
3.1 加大宣傳,促進“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知曉率和認同度
目前很多農村居民對“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仍心存疑慮,因而增強其認同感與信賴感是關鍵條件。1)加大相關宣傳力度。村干部可以通過廣播、宣傳報、宣傳畫冊,及開辦健康講座等形式,進行通俗易懂的宣傳。2)利用青年力量。通過相關研究,青年群體對于移動醫療接受程度更高,可以發動農村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對居民進行集中宣傳,讓居民切身感受到移動互聯的便捷與高效。3)進行“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試點。可以選擇一些醫療資源落后的地區進行“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試點,鼓勵村民在基層醫療機構進行衛生保健,促使基層醫護人員發揮好“守門員”的職責,提高農村居民對移動醫療的認識[5]。
3.2 通過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提升基層人才力量
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為縣級醫院人才下沉、基層機構人才培訓搭建了良好的互動平臺。1)在人才招聘方面,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可采用統招共用、縣聘鄉用、鄉聘村用等方式,運用縣級醫院的招聘平臺招攬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并通過給身份、提收入、強培訓、有發展的待遇措施將其充實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而緩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短缺問題。2)在人才培訓方面,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可從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選派優秀醫務人員長期進駐基層,在實踐中通過傳、幫、帶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能。還可從基層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到縣級醫院參加培訓,在縣級醫院積累經驗,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能力。3)在人才使用方面,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應形成共用的人才儲備庫和暢通的人才調動機制。人才的使用屬于內部工作的分派,更容易引導縣級醫院人才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只有真正實現強基層的目標,才能落實分級診療的規劃目標。整合利用當地醫療資源,建立移動信息共享體系[6]。
3.3 合理量化依托電子健康檔案提供線上服務的工作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數字鄉村建設正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取得了巨大成效,“互聯網+醫療健康”將在惠民領域發揮充足的技術優勢。通過農村移動健康服務網絡平臺可以加強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的互動,特別是在農民健康數據管理、農民健康知識教育、農民健康素養提升、鄉鎮醫務人員培訓等方面能夠有效克服空間障礙,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因此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信息化能力是大勢所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務實應用是推進“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舉措,未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將逐步替代紙質檔案。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必須從制度上對依托電子健康檔案提供線上服務的工作進行肯定和鼓勵。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程文銀,鄢一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55(1):5-16.
[2] 顧昕.“健康中國”戰略中基本衛生保健的治理創新[J].中國社會科學,2019(12):121-138.
[3] 于勇,牛政凱.移動健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的創新實踐[J].甘肅社會科學,2017(5):250-255.
[4] 欒云波,田珍都.我國“互聯網+醫療”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行政管理改革,2017(3):59-63.
[5] 王小萬,劉麗杭.論“互聯網+”技術與現代醫療衛生服務[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4):15-23.
[6] 徐燁云,郁建興.醫保支付改革與強基層戰略的實施:浙江省縣域醫共體的經驗[J].中國行政管理,2020(4):102-10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