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意春
摘 要 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的主要表現特征為奶牛的生殖器官發炎、母牛流產與不育等,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疾病,會對廣大養殖業主的經濟收益、畜牧業的發展、社會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為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促進奶業與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強化奶牛布病的防控凈化,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 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81
近年來,奶牛養殖業快速發展,除了受到品種、管理因素的影響外,奶牛疾病的存在已經對奶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且還會對公共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在各種奶牛傳染性疾病中,布魯氏桿菌病即布病,是一種重要疾病,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疾病,疾病的產生與布魯氏菌屬細菌有關,我國已經將其納入到二級動物疫病的范疇當中。該病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黏膜,一旦奶牛感染布病就會出現流產、不孕、關節炎等癥狀。如果人感染布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反復高熱、關節痛、多汗等。該病的存在除了會對奶牛業的發展壯大造成嚴重影響,還會直接降低奶品質量、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1]。
1 布魯氏桿菌病概述
1.1 病原特征
布魯氏桿菌作為一種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球桿形或短桿狀細菌,會嚴重侵害生殖系統,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母牛流產、不孕癥,且具有很強的侵襲力、擴散力,在自然條件下能有效抵抗低溫、干燥等;對各種消毒劑、紫外線、射線都非常敏感,但對不同抗生素、化學藥物會表現出不同的敏感性。
1.2 流行特點
與公牛相比,母牛感染布病的可能性更大,該病的傳染源為發病的布病奶牛、攜帶布魯氏桿菌的奶牛。一旦母牛被感染出現流產,則大量的布魯氏桿菌都會出現在胎兒、胎衣、羊水、子宮分泌物與乳汁內,且感染公畜所排出的精液中也存在這種病菌,極易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健康家畜會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破損皮膚、吸血昆蟲叮咬等多種途徑感染布病[2]。
1.3 發病癥狀
奶牛布病通常具有很長的潛伏期,多數在14~21 d,最長180 d,以隱性感染為主。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統、關節,誘發各種器官炎癥,如子宮炎、腹膜炎、睪丸炎、關節炎和淋巴結炎等,其中懷孕母牛流產或不孕癥是最為明顯的發病癥狀。
1.4 綜合診斷
初步判斷時可根據臨床癥狀與流行病學,確診時可開展血清學檢驗,初篩實驗多進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若結果為陽性則有必要開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進行復檢確診。如果存在流產癥狀,有必要采集新鮮標本,如流產胎兒、胎衣與陰道分泌物等,對病原菌進行培養分離操作,或者借助奶牛布病PCR技術進行診斷[3]。
2 奶牛布病綜合防控措施
2.1 強化引種檢疫
對于奶牛養殖場而言,必須嚴格按照自繁自養的原則,禁止從外地引入奶牛,如需引進則必須向當地畜牧獸醫部門進行申報、審批,新引進的奶牛在票證齊全的情況下隔離30 d并進行全方位的觀察,科學地檢驗布魯氏桿菌,隔離期滿以后安排復檢工作,只有在檢疫結果合格的情況下才能混群飼養,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的相關規定嚴厲打擊非法引種等行為。與此同時,配種時必須引進合格的精液,這有助于阻礙布病疫情的傳入。
2.2 春秋季定期開展監測工作
嚴格按照《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控制、凈化布病。根據相關要求,農區奶牛場無需開展疫苗免疫接種工作,多執行監測淘汰機制,每年春秋都需要對超過6月齡的奶牛、種公牛進行采血檢測。同時,根據《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中的要求,開展虎紅平板凝集實驗進行初次篩選,利用試管凝集方法進行最終判斷,一旦檢測出陽性牛,需要及時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4]。
2.3 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為了更好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培訓工作,必須對各種形式、方法進行充分利用。1)幫助廣大養殖者、管理人員進一步增強奶牛標準化健康養殖與布病防控意識,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致力于自身養殖管理技能、布病防控水平的不斷提高。2)致力于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如畜牧養殖技術推廣人員,特別是基層鄉鎮與村級人員等。3)在新形勢下,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發布的關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文件精神與法律法規,如《動物防疫法》《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等,全面轉變現有的認識與工作作風,要求做到真抓實干,強化責任的同時狠抓落實,依法保障各項防控措施的貫徹執行。
2.4 強化飼養管理
1)強化人員管理工作。由于布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要求飼養管理人員必須持健康證上崗;要求場內人員不得隨意離開養殖場,嚴格限制外來人員;嚴格區分場內生活區、養殖區。2)強化車輛管理,如飼料運輸車輛等,禁止養殖場內出現外來車輛,如果這些車輛必須進入則需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3)強化環境衛生。每天必須定時清掃養殖場,要求場內環境清潔、干燥,對整個牛群進行不斷凈化,防止疾病進一步流行;及時處理吸血昆蟲等,切斷傳播媒介;主動防控口蹄疫、結核病等其他疫病,這有助于奶牛自身免疫能力的提升;設立犢牛培育舍遠離母牛,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飼養員使用固定飼養工具、安全無公害飼料飼養犢牛;犢牛出生以后,使用3%~5%煤酚皂溶液進行全身消毒,只有進行完全消毒才能放入培育舍中飼養;經常消毒培育舍場地、環境。4)每天為奶牛提供優質的日糧,要求圈舍內保持良好的通風、采光,將圈舍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創造一個適宜奶牛生長的舒適環境。5)合理設置奶牛飼養密度,圈舍內必須定期進行通風處理,為奶牛運動提供充足的場地,及時清理各種糞尿等污染物,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發酵、消毒處理,降低染疫概率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好新建養殖場、養殖小區的建場選址、場區、圈舍設計等工作[5]。6)飼養、接生、擠奶等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好防護,每年都需要進行強制體檢,重視相關制度的健全與落實。
2.5 加強消毒滅源工作
切斷病毒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是積極開展消毒滅源工作,為此有必要將消毒通道、消毒池設置在養殖場門口,確保能對進出的車輛、人員進行全面消毒,每周對場內圈舍環境進行1次全面、徹底清洗消毒工作。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消毒劑,在使用時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配制,確保消毒質量、效果,實現徹底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的目的。
2.6 加強綜合凈化管控
2.6.1 加大投入管理
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嚴格按照“需求導向”的經營原則,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有必要為奶牛養殖、布病防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強化建設防控體系與隊伍,不斷增強其綜合防控能力,逐步優化、調整現有的奶牛養殖機構,真正實現奶牛養殖的標準化、規模化,鼓勵當地農牧民積極采用先進的養殖方式。
2.6.2 強化免疫管理
免疫接種菌苗可有效防制布病。1)制定嚴格的免疫計劃,具體免疫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有條件的養殖場要先測定免疫效價,然后確定免疫劑量,進一步增強免疫效果。針對3~8月齡的奶牛接種牛,每年都需要接種2次19號布魯氏桿菌,連續接種3年,并積極開展血清學檢測;針對成年牛,每年在配種前1~2個月需注射5號凍干布氏桿菌羊弱毒菌苗。在免疫時必須按照一牛一針頭的原則,徹底消毒那些用過的針頭與用具。為更好地保護預防接種人員,必須做好防護,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感染或過敏反應。2)建立完善的布病免疫長效機制。強化建設基層防疫隊伍與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需要嚴格根據每頭牛的免疫補助標準向布病防疫人員發放相應的技術服務費用。不斷完善調運監管、實驗室監測為依托的監管機制,強化管理販運人員,確保布病預警能力的不斷提高。
2.6.3 建立檔案標識,真正做到追蹤溯源
為了全程追蹤監管畜禽出生到屠宰的各個環節,建立陽性動物種群、凈化種群的標識與疫病追溯體系,限制陽性動物的轉移,對養殖動物的引種、免疫、飼養、撲殺、無害化處理和賣出等環節進行全流程監管,嚴厲打擊各種非法轉移與買賣病畜的行為。
3 結語
必須高度重視奶牛布病對于奶牛、人所造成的危害,這是一種典型的人畜共患疾病,會直接影響奶牛的繁殖效力,嚴重情況下會造成終身不孕而失去種用價值,疾病的產生與感染的布魯式桿菌有關且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感染極易誘發各種病癥,如母牛流產、公牛睪丸炎、精囊炎等,還會進一步導致奶牛失去繁殖能力,從而給廣大奶牛養殖戶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基于此,必須引起各級畜牧獸醫工作者對于奶牛布病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各種綜合防控措施積極防控疾病。
參考文獻:
[1] 肖紅艷.淺談奶牛場布病綜合防控措施[J].養殖與飼料,2021,20(4):71-72.
[2] 龍雪梅.奶牛布病和結核病綜合防控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11):106.
[3] 張紅.奶牛布氏桿菌病的綜合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5(4):138.
[4] 趙慶,李俊玲,李彥霖.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的綜合防控凈化措施[J].新疆畜牧業,2017(6):50-52.
[5] 侯召峰.奶牛布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3):11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