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華 肖先春 吳燕華



摘 要 從人口統計學特征、生產經營規模及教育培訓需求等方面分析江蘇省鎮江市農民培育現狀。結果表明,鎮江市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存在政府角色失位、培育政策普及率低,培育主體失責、后期保障體系欠缺,培育供需失衡、教育培訓模式不完善,文化程度較低、農民接受培育意識薄弱等問題,據此提出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目標培育對象、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培育模式及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長效培育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育;江蘇省鎮江市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83
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其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江蘇省鎮江市是農業占比較大的地級市,培育好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助力鄉村振興,是新形勢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1 鎮江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為深入了解鎮江市下轄鄉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本情況,項目組采用實地調查和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從句容市、丹徒區、揚中市、丹陽市及鎮江市新區各抽取20戶農民展開問卷調查,共計調查100戶,有效調查95戶,有效率95%。主要調查對象包括農戶、專業戶、農民社員及農民合作社帶頭人。
1.1 人口統計學特征
在調查問卷中前置了一些人口統計學特征題項,用以統計被調查人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在性別結構方面,樣本對象男女比例差距明顯,男性占比71.58%,女性占比28.42%;在年齡結構方面,新型職業農民以18~45歲中青年群體為主,占比超過90%,其中18~25歲人數最多,占比37.89%,說明青壯年群體正逐漸回流農村,且56歲以上老人僅占比2.11%,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學歷36人,占比37.89%,為所調查人數中最多,且與前面年齡結構調查結果結合可知,大部分青壯年群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反映了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落后的問題;初中學歷28人,占比29.47%,高中或中職學歷25人,占比26.32%。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占比超過90%,體現了新型職業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教育層次局限在基礎階段,接觸到高等教育的人寥寥無幾,樣本對象中本科學歷僅1人,占比1.05%。具體如表1所示。
1.2 生產經營規模
1.2.1 土地承包面積
土地承包面積是農戶生產經營規模首要衡量要素。由圖1可知,承包3.33 hm2以上的農業大戶僅有2戶,占比2.11%;承包2.07~3.33 hm2的共有8戶,占比8.42%;承包1.40~2.00 hm2的共有15戶,占比15.79%;承包0.73~1.33 hm2的共有20戶,占比21.05%;承包0.67 hm2以下的農業散戶人數最多,為50戶,占比52.63%。由此可見,新型職業農民中鮮有大規模承包土地的農業大戶,多為承包1.33 hm2以下土地的農業散戶,避免了因承包面積過大出現產能過剩情況,也降低了農戶生產經營風險。
1.2.2 農民收入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在樣本對象中的95名新型職業農民中,82.11%的農戶年收入低于3萬元,說明新型職業農民中大部分人收入水平較低,但所有調查對象都超過了最低收入線;僅有1人年收入超過20萬元,占比1.05%;年收入在3萬~5萬元的農戶有8人,占比8.42%;年收入在5萬~10萬元的農戶有5人,占比5.26%;年收入在10萬~20萬元的農戶有3人,占比3.16%。雖然大部分農戶年收入水平較低,但是在調研組的深度訪談過程中得知,所有被調查對象的收入都遠遠超過了最低收入標準,也反映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農民增收工作貢獻巨大。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1.3 教育培訓需求
雖然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但職業教育的融入將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效率,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態循環農業認知水平,還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民現代農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為此,項目組對樣本對象的教育培訓需求進行了充分調查,為更好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提供現實和科學依據。
1.3.1 農民教育培訓認知情況
為了解樣本對象對農民教育培訓的認知情況,設置“您對農民教育培訓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來獲悉數據結果。調查發現,33.68%的農戶對農民教育培訓非常了解,34.74%的農戶對農民教育培訓了解,可見大部分農戶對農民教育培訓具有廣泛的認知,但是也有12.63%的農戶表示不了解,甚至有8.42%的農戶從未聽說過農民教育培訓。由此可見,雖然政府在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還未達到預期水準,仍然需要加大對農民培訓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基本或深入了解。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1.3.2 接受教育培訓經歷
在被調查對象中,共有75人(約占81%)未接受過教育培訓經歷,另有20人接受過培訓教育,主要培訓機構為農業科研院所專家學者、職業院校或其他農業培訓機構。在75個未接受教育培訓經歷的農戶中,29名農戶不知道培訓消息,16名農戶認為當地缺少培訓機構,9名農戶認為沒有時間接受培訓,21名農戶認為培訓費用太高。由此可見,大部分農戶受限于信息閉塞或成本費用問題無法參與農民培訓,因此政府和培訓機構需要加大對農民培訓教育的普及,同時逐步降低或免除培訓費用,保障農民受到良好的職業教育。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1.3.3 接受教育培訓意愿
為了進一步調查樣本對象對接受教育培訓的意愿,設置“你是否愿意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如不愿意,為什么?”這一題項。調查發現,共有90名農戶表示愿意接受教育培訓,占比94.74%;5名農戶表示不愿意接受教育培訓,占比5.26%。在對這5名農戶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民認為培訓地點太遠、培訓內容太復雜或培訓時間較長,影響到自身生產經營活動,其根本原因是當地缺少專業的農民培訓教育機構或職業院校培訓點,難以給農戶提供及時、有效、方便、易學的教育培訓。
在對90名愿意接受教育培訓的農戶的進一步調查中,6.67%的農戶愿意接受專家學者的培訓,45.56%的農戶愿意接受政府組織的公開培訓,41.11%的農戶愿意接受職業院校專項培訓;5.56%的農戶愿意參與企業所舉辦的培訓活動;另有1.11%的農戶認為可以自學。由此可見,超過80%的農戶傾向于政府或職業院校開展的教育培訓活動,即在當地設立教育培訓機構或職業院校培訓點。
1.3.4 培訓內容需求
為了解農戶對教育培訓內容的需求,設置“您認為以下哪種培訓內容是有用的?”這一題項。由表4統計結果可知,對農業政策教育和農業管理技能的培訓需求人數最多,均為22人,占比23.16%;對種植養殖技術的培訓需求人數緊隨其后,為17人,占比17.89%;對非農業技能的需求人數占比13.68%;對農業法律法規的需求人數最少,占比11.58%。由此可見,農民對農業法律法規的重視程度較低,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法律意識的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在法律宣傳普及方面還有待提升。與此同時,農民對農業政策、農業管理、種植養殖技能的培訓需求旺盛,急需加強這一方面的培訓教育。
1.3.5 培訓形式要求
在項目組訪談過程中發現,多數農民表示不愿意離開本村接受教育培訓,更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場所進行相關培訓內容的學習。因此,項目組對樣本對象的培訓形式要求進行了統計,由表5發現僅有2名農戶愿意接受外出培訓,僅占比2.11%;選擇村內集體授課的農戶最多,達到了36人,占比37.89%;選擇電視廣播培訓,占比21.05%;選擇田野培訓和互聯網遠程學習的農戶分別有19人和18人,分別占比20%和18.95%。由此可見,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尚未具備現代遠程教學意識,對互聯網教學形式的抗拒人數較多,大多數農民更愿意在村內接受集體授課或通過電視廣播節目學習到想學的知識。
2 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角色失位,培育政策普及率低
鎮江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雖然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但是在培育政策支持上缺乏前瞻性和實效性,沒有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放在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也缺少和鄉村振興工作對接的有效措施。目前,區、市、鄉鎮、村級部門只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識,沒有相應政策支持和培育方案。在調查過程中甚至有部分地區只是應付上級檢查,臨時抽調農民組成新型職業農民團隊,并未真正重視培育工作的發展成效,缺乏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只是一味地去完成工作指標。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宣傳上有待提高,未能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信息傳播推廣至每一位農戶家中,導致大部分農民對職業教育培訓認知不到位,無法獲取自己想學的農業知識和技能。
2.2 培育主體失責,后期保障體系欠缺
鎮江市多個鄉村地區缺少系統、科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農民必須前往距離較遠、花費時間較長的地方接受農民職業教育,久而久之會產生疲憊和厭倦心理,排斥相關教育培訓課程。與此同時,多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只是講授簡單的種植養殖知識和農耕基本技能,與農民日常勞作并無較大出入,造成大部分農民培訓教育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幫助農民提升自身認知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
當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主要是以政府作為主導單位,各級政府依托上級下達培訓任務,在農民群體中進行宣傳推廣,鼓勵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在此過程中,政府起到絕對主導作用,但是諸如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專家教授的專業性、積極性和培訓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造成極大的培育資源浪費。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由于只是完成上級指示任務,并未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產業領域、不同培訓需求及不同培訓意愿進行分類、分層職業教育培訓,導致大部分農民并未接受自己迫切需求的培訓內容。
目前鎮江市主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路徑側重于種植養殖技能的指導,偏向傳統的農業指導培訓,并未結合新型職業農民資格標準進行定向教育培訓,而關于后期的技術保障、農產品銷售、物流管理、項目經營管理等具有天然劣勢的知識和技能卻很少培訓,嚴重阻礙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長期發展。
2.3 培育供需失衡,教育培訓模式不完善
在政府主導的培育模式下,所有的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方法或培訓周期都是傳統固化的,不僅會讓農民產生學習倦怠,而且長期重復的教育培訓還對農民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1)在培訓內容設置方面,政府部門往往根據時下熱點內容進行培訓課程的制定,各大培訓機構只需按照政府指定課程進行教育培訓,根本沒有征詢廣大農民意見,也沒有獲悉農民的教育培訓需求,造成實踐性和創新性較低。而且大部分培訓內容都偏向技能型知識,管理型、經營型知識卻較少涉及。2)在培訓方法上,大部分培訓機構仍然采取傳統灌輸性教育,缺乏和農民的課堂互動,難以調動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學習能力。雖然培訓機構都邀請了專業性、高層次專家學者來進行教育培訓,但由于培訓內容僅限于課堂理論,很難在農業實際生產經營方面取得成效,而農民迫切需求的農業發展政策和管理知識卻沒有相關課程支持。3)在培訓周期方面,大多數農民希望能延長培訓時間以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但單次培訓時間又不宜過長,不然會影響到農民的日常勞動。而政府往往會在一周安排1~2次培訓課程,每次培訓在2~3 h,基本符合農民日常需求。在培訓形式上,政府傾向于在指定地點、指定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培訓,這就導致某些不在此區域的農民需要花費大量的通勤時間和生活成本來接受培訓,因此大部分農民不愿意參加遠離常住地區的職業教育培訓。
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之所以沒有取得較好成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個科學化、系統化、實用化的教育培訓模式。當前培訓模式仍然沿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培訓效率低下且成效甚微,根本無法滿足農民日常生產經營需求。在培訓對象方面,沒有依據農民文化程度、擅長領域、技能特長、家庭背景等進行分類別、分層次教育,依然采用“大鍋飯”式的一刀切模式;在培訓內容方面,沒有根據農民知識和技能需求進行定向調整,培訓機構只會按政府規定的培訓內容進行指導,同時也不關心農民接受程度,這種教育培訓只能停留在課堂上,很難付諸農業生產經營實踐。
2.4 文化程度較低,農民接受培育意識薄弱
由于農民自身文化程度較低,對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能的接受速度較為緩慢,無法專注地集中于某一特定領域的學習,造成多數農民不愿意參與教育培訓,主動接受培育意識薄弱。大多數農民受到傳統小農思想束縛,認為農業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的低收入產業,僅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能實現增收致富。農村勞動力多為老齡化人口,先天勞動知識和技能不足,加上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意愿較低。
3 對策建議
3.1 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目標培育對象
瞄準農村龍頭企業領導者、農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技術骨干及大學生返鄉人員等高素質、高質量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較為稀缺的經營管理者。充分利用這類農民群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技能、為人處世方式和經濟實力,激發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集結優勢現金流、物資流和人流,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領導農戶組建社會團體或農業規模化團隊進行現代企業制經營,實施現代經營管理教育,促進農業產業化拓展和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在區域范圍內形成農業規模經濟效應。
瞄準農業種植養殖大戶和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的農業技術專家,如種植技術帶頭人和養殖技術帶頭人。充分利用這類農民群體豐富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田間勞經驗,發揮傳統農業的卓越智慧,融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快速形成,迅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地方農業生產總值的提高。
瞄準販銷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及沼氣工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的社會化服務人員[1]。充分利用這類農民群體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加快農業服務領域發展進程,提高農產品對外輸出質量和效率,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得到較好的服務。
3.2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培育模式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應以實現“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村環境生態化、農民教育普及化”三大目標,分類別、分層次、分模塊推進農民職業教育,實現鎮江市從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型升級,推進臨時型、就業型、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育向終身制、職業型、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
1)針對不同類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構建不同類別培育模式[3]。對于經營管理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應將其視為重點對象,以政府為主導,以職業院校為主體,通過現代遠程教育、農村集中授課和電視廣播培訓等形式加以培訓和教育,重點培訓其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技術專家類和社會化服務類新型職業農民,應要求政府提供半市場化形式,依托農業產業園區、農業培訓機構和農業科技項目,讓農民在農業實踐中得以培訓,重點培訓其農業基礎知識、職業技術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如針對“種植養殖技術帶頭人”,引入農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和典型農業項目對其進行定向培育,重點培訓與農業產業需求相關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生態農業科技知識、農產品加工制作等知識和技能,實現對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供給。
2)針對不同產業領域構建多元化培育模式。鎮江市下轄鄉村數量較多,不同鄉村具有不同的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延伸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因此,針對不同農業產業類型,要基于各農村土地、勞動力、資金、基礎設施等實際情況,決定其土地供給、勞動力培訓、資金投入、產業鏈構建等特性和特點,進而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做出相應調整。
3.3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長效培育機制
實行新型職業農民補貼性政策,改變目前“大鍋飯”形式的普惠性補貼政策,建立嚴格的量化獎罰機制,制定新型職業農民針對性補貼政策,包括資金補貼、金融支持、創業補貼、風險控制、信息服務及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確保一大批有能力、有想法、有技術、有實力、有意愿的新型職業農民能享受政策保障[4]。建立有嚴格準入條件的農業發展政策制度,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考核評價體系,將新型職業農民資格作為享受補貼、信貸、保險、公積金等政策的前置條件,從而促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社會公共職業等級體系組成部分,成為有門檻、有補貼、有社會地位的新型職業。實行新型職業農民優待性政策。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人才實行職業優待政策,確保其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吸引力的優質職業[5]。
在鎮江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探索中,以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以發展江蘇省現代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為引領方向,圍繞“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村環境生態化、農民教育普及化”3大重點目標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走出一條符合鎮江市農業和農村基本情況,滿足農民需求的科學化、高效率、普及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參考文獻:
[1] 朱啟臻,胡方萌.新型職業農民生成環境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16(10):61-79.
[2] 張廣輝,方達.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J].經濟學家,2018(2):80-87.
[3] 何曉瓊,鐘祝.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78-83.
[4] 葉俊燾,米松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闡釋、他國經驗與創新路徑:基于農民現代化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4(4):199-204.
[5] 吳亞男,賈暑花,顧君.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調研[J].基層農技推廣,2017,5(9):7-1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