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艷
探尋適合情境任務型作文的說理方式,我們的寫作需要避免的,除了自說自話式寫作、強調學生的寫作要有對話意識之外,還要告訴學生的就是,寫作中要有讀者意識,尊重讀者的閱讀感受,誠懇地表達與闡述。
以退為進寫作,就是基于對話意識、讀者意識之上的一種嘗試。這樣的嘗試,古人早已為我們做出了極好的示范。我把其中最經典的做法,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示之以弱,駁之以理
“讀之不落淚其人必不孝”的《陳情表》就給我們提供了“以退為進”范式之一:示之以弱,駁之以理。
聰明練達的李密,開篇先是從父喪母嫁、年少多病、門衰祚薄、劉氏臥病等四個方面陳說自己的“夙遭閔兇”。此刻的李密,心里未必不清楚,此番“賣慘式”的陳情,也許無法從皇帝處博得同情;但是他仍然選擇以這樣的開篇來向皇帝陳說,其首要目的,我想應是“示弱”二字,示之以弱,求其耐心,接下來的陳情才有“陳”的空間和可能。其次目的,我認為就是應對晉武帝“為何只有你能供養祖母”的質問了——家中除了李密再無一人可以供養祖母。這樣的鋪墊,就為文章第二段“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提供了有力支撐。接下來李密在后文中直接點明“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來正面回應晉武帝對他是否是“矜名節”才拒不出仕的疑慮,并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里暗示了一個意思——臣密盡孝即為盡忠,以此來回應晉武帝可能會有的第三個質問——自古忠孝難兩全,為何不能舍孝就忠。李密的陳情,到此處似是已能勸服武帝答應他“辭不就職”的請求了。但是李密再次向皇帝言說了以下內容:“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也。”這番話語,將武帝可能會有的第四個質問——盡孝和盡忠不能完全等同——堵在了喉中。
和一般的駁論文相比,這樣示之以弱、駁之以理的“以退為進”式說理,少了幾分魯迅式的咄咄逼人、冷嘲熱諷,多了幾分謙卑溫和、誠懇恭敬的友好對話,更適合當下的情境任務型作文的寫作要求。
(二)致之以誠,獻之以策
和李密《陳情表》式“溫和的駁倒”相比,《燭之武退秦師》里的老燭的做法,顯得尤技高一籌,我把這種“以退為進”說理稱之為:致之以誠,獻之以策。
公元前630年,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文公向鄭臣燭之武求助,面對燭之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推脫與牢騷,堂堂一國之君鄭伯果斷引咎自責,然后再以國家民族大義來堵住燭之武的退路,終讓年紀已然不小的燭之武“夜縋而出”求見秦伯,給鄭國贏得了一線生機。鄭伯的退而自責與自省,為他打動并說服燭之武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此刻鄭伯的做法,我覺得和上文“示之以弱,駁之以理”的做法應屬一類。燭之武勸退秦穆公的說辭可就比他的國君高明多了!老燭面對強大的秦國之穆公的開場白——“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深得其君上真傳,“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的說辭也仿佛鄭文公附身。但是這樣的示弱,是無法讓虎狼之秦退去的,于是老燭拋出“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進一步引起秦伯的關注,接著老燭從秦國的利益出發,為秦伯分析了存鄭的好處與亡鄭的害處,最終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的利害分析,成功地使得“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這樣的“以退為進”說理的智慧,運用到今天的作文,也一樣能起到讓人驚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