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珍
我們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一方面核心素養引領、指導、輻射語文教學,彰顯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依賴語文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毋庸置疑,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必須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在課堂上,我認為就是幾個“度”的達成。
一、構建和諧關系,語文課堂應有“溫度”
“有溫度”就是讓學生感到舒適、溫馨、快樂、幸福,它是由課堂中人與人(師與生)的關系決定的。有溫度的課堂是充滿善意和人性的課堂。學生能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不用擔心被指責;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自我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分享,不會感覺緊張、孤獨。
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進而“能說”,有賴于課堂的“溫度”。我們要善于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的老師語調溫柔,有的老師特別愛笑,有的老師眼里有光,這些特質都有可能讓學生輕松愉悅,想說敢說;我們要善于創設自由寬松、平等寬容的談話氛圍。師生對話時如切如磋,舒服溫馨,有溫度的課堂已然呈現,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也在慢慢提升。
二、營造情感氛圍,語文課堂應有“力度”
有力度的教學就是課堂充滿活力的教學,這個活力是由教師的感召力、學科的魅力、學生的潛力共同組成。
老師的感召力源于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一個優秀的老師應對學科教學投入感情和激情。有人說“上課要像演戲一樣,進入角色”,語文老師更應如此。挖掘語文學科的內在魅力,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這是讓課堂充滿活力的內在因素。課堂的活力還來自學生的潛力和思考,讓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潛能充分激發和展示出來,進行深度思考。這里應該要強調的是:能學的堅持讓學生自己學,老師有所教有所不教;培養學生的學力;展示學生的智慧。
三、學會聯系貫通,語文課堂應有“廣度”
教學的廣度指的是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貫通,這種廣度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提升思維品質。語文課堂要有文化味,也要有生活味。執教《說“木葉”》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木”和“葉”的區別,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從校園中拾取不同的葉子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木葉”的意象特征,讓文化課堂中富有生活氣息。
四、重視思維訓練,語文課堂應有“深度”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有深度的課堂應該使學生學得深、學得透,要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必須想得深、想得透,思維必須深度參與。
五、堅持“以人為本”,語文課堂應有“高度”
教學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人,人的生成、成長和發展是教學的真正落腳點。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語文課堂所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使其對學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凈化功能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語文教學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語文課堂的高度體現在它可以進入學生道德和心靈世界之中。有人提出“生命語文”的教學主張:讓語文進入生命,喚醒生命,并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格內涵。的確,良好的語文教育應該是為學生提供一方高雅的人文浸染的環境,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有健全人格、有智慧的勇于創新的人。
教無定法但有常道,這個常道就是“學科核心素養”。我們要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去努力踐行“溫度、力度、廣度、深度、高度”這“課堂五度”,這樣核心素養才算真正落地生根,語文課程獨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才可能得以體現。
責任編輯 孫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