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開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導入”環節。唐朝張彥遠在《法書要錄》稱贊袁昂之玄孫辯才:“琴棋書畫,皆得其妙。”現如今,人們往往用琴棋書畫來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我覺得在“導入”環節也可以讓“琴棋書畫,各顯神通”。
一、琴——以情感人
我這里說的“琴”指的是音樂,音樂與教學自古以來有著不解之緣。在語文教學中,在進入新課之前,如果放一段音樂,飽含深情地吟唱一首歌,以創設一種情境,激發、感染學生的情緒,增強新課的感染力,提高聽讀效果,能使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氛圍。
我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先讓學生欣賞歌曲《水調歌頭》,也試著讓學生學唱這首歌,一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二來也方便了學生的背誦,因為唱歌記歌詞比枯燥的背誦更讓人容易記住。
二、棋——以奇引人
在導課時我就經常想辦法引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對故事有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就利用“棋”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在上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時,我也先講了一個故事:
晉代王質上山砍柴,看到有幾位童子在下棋,王質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詩句中“爛柯人” 這個典故就是這個故事。劉禹錫借王質奇特的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我通過這個故事,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書——激起興趣
在導課中利用書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對我們的“中國書法”有點了解。在上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就用他的書法導入新課:
在紹興的蘭亭有一塊“鵝池”碑,那個“鵝字就是王羲之一筆寫成的。在我們現代有一位大文豪,他雖然不是書法家,但他寫的“早”字被刻在書桌上,實際上是把這個“早”字刻在了心上,提醒自己注意時間,做事不要拖拉,對于自己要去做的事一定要趁早做。
這樣導入,不僅讓學生明白了道理,也自然引入課文里。
四、畫——美麗動人
每冊語文課本都有幾頁插圖,這些插圖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素材,使用這些素材可一舉兩得。通過網絡資料可查閱更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導入新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學《核舟記》時,我先在學生面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讓他們在紙上畫“長八分有余,高可二黍許”的船上,在船上畫五個人、八扇窗。學生都反映很難做到,我就此順勢引導古代的藝術家不是畫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這樣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好奇心、學習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
導入部分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導入效果最終要服務于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導入方法要以具體的課文為根據有效多變,還要將教學過程各個環節處理好,使之成為緊湊的、有機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