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娟
情境教學能使語文教學方式不再單一、內容不再單調,讓情知都能得到發展,給課堂增添了無限活力。情境教學能給人暗示、催人聯想,提升學習動機,滿足求知需求。從學科層面看,小學語文課堂具有基礎性,識字、寫字教學為說寫打下了基礎,閱讀為說寫豐富了內容,是學生融入社會的條件。具有人文性,承載文化內容,能促進學生文化的學習、水平的提升。從教材層面看,小學語文教材以兒童文學為主,學生能置身其中,體驗其中的快樂、感受其中的溫暖。從學生層面看,小學生有好強心,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一、引入生活素材,調動學習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生活閱歷簡單,教師要從生活中引入素材,使信息更加豐富,使知識更容易地被學生理解與認同。如果所提供的案例不真實,令學生對知識產生懷疑,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有意義地建構。情境可以再現生活場景,準確描述人物形象,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教師可以運用游戲、猜謎等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建立字詞與物體的聯系,能調動他們的興趣。如在學習《口耳目》內容時,教者以“兩把扇,在兩邊,摸得著,看不見”等謎語導入,在學生猜出是“耳朵”時,教者指出這些都是我們人類身上的器官。教者讓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教者從學生“揮著手”“打招呼”的表述中引導學生認識“手”“口”等字。教者以朗朗上口的謎語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識字學習。
二、創設活動情境,引發學生想象
教師要以活動情境激活思維,調動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情境要有適切性,才能讓情境的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小學生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競賽,他們競相表現自己,相互指出錯誤,從而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問題情境能增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為學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渠道,讓他們的理解走向深入。問題情境也可以發掘學生的想象,促進學生的表達,發散學生的潛能。想象情境依賴于繪畫、語言等形式進行實現,教師可以融入繪畫,豐富語文內容,促進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想象帶來的魅力。如在學習《曹沖稱象》時,教者出示秤圖,并讓學生閱讀大臣想出造一桿大秤的方法,讓學生去交流可行性,學生發揮想象,并以課文中人物的語氣朗讀,能感受大秤稱大象方法的不足。
三、融入生命體驗,感受文本內涵
古典詩歌用詞凝練,能融入生命的體驗,讓學生的靈魂得到熏陶、心靈受到凈化。古代詩歌常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能打破時空壁壘,傳遞作者的情思。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音樂生情,以音樂展現人物形象,刺激學生的聽覺感官。古詩韻律感強,在音樂的作用下能渲染氣氛,引發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聯想。教師將輕靈的語言、舒緩的音樂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深遠的意境,能喚醒學生的豐富想象。教師要準確把握情感基調,以音樂渲染意境,能融入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對詩歌內涵的把握。教師也可以讓詩畫合一,將“只可意會”的內容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能引領學生步入詩境,增進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把握,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學生可以用畫筆描繪詩人的意象,將詩歌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在學習《詠柳》一詩時,教者讓學生發揮想象,以手中畫筆表現“二月春風”“剪”出來的纖纖柳枝,盡現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描繪詩中的景,要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及時的肯定,如果學生稍有偏頗,教師要強化引導,讓學生去體悟美的意境。教師要以歌唱詩,為詩譜曲,與學生一同感受詩的意境。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情境引領學生去感受體驗,能增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讓他們感受文本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