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硯澤 本刊全媒體記者 易 銘 齊 晶 劉惠思
夏日炎炎,陽光普照。本刊全媒體記者走進望奎縣后三鄉廂白七村,看見村里戶戶門前整潔、條條街道平坦,農田里大機械正在追肥除草,新農村的新面貌撲面而來。2019 年整村脫貧后,廂白七村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的生活“大河有水小河滿”,奔向鄉村振興,整個村子都充盈著飽滿的精氣神。
一個鄉村的新面貌,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面貌。
廂白七村的村民們驕傲地夸耀著村里的好日子:僅僅幾年,村里的泥巴道就變成了“村相通、戶相連”的水泥路,邊溝整齊,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村里新建的4 個文化廣場,既是村民健身娛樂的好場所,又是秋天晾糧的好場地;家家磚瓦房,戶戶自來水,小病不出村,醫療有保障……廂白七村黨總支書記劉士國心里裝著的是如何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全村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讓村莊更美。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劉士國深知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

廂白七村村景一隅 易銘/攝

廂白七村光伏項目 易銘/攝
2017 年,全村動態調整后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2 戶304 人,占全村常住人口的23%。行路難、住房難、吃水難,村民經濟收入低,生活沒有保障——日子還有沒有奔頭的疑問,讓一些村民放棄了希望。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全村人有了奔頭!2018 年,由望奎縣發改委牽頭,投資230 萬元的300 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帶動貧困戶60戶,戶均增收2000元。借助村里農戶有生豬養殖傳統及經驗的優勢,2019年,望奎縣扶貧辦在廂白七村投資1100 萬元建成可容納4000頭生豬的代養場,將每年65 萬元的租金收入用于貧困戶分紅,帶動了后三鄉445 戶貧困戶脫貧。這些可持續發展的扶貧產業項目投入運營,為廂白七村“村出列、戶脫貧、民致富”提供了“兜底”保障,于2019 年年末實現整體脫貧。2020 年,廂白七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150 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9萬元。全省開展以清理合同、化解債務、新增地源收費和債權收繳為主要內容的“清化收”工作以來,廂白七村收回了總價值約56.1 萬元的土地,有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普惠民生的底氣,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讓村莊環境越來越美。廂白七村也因此獲得了“黑龍江省級生態村”“四星級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標兵村”等榮譽。2021 年5 月,廂白七村黨總支被授予“黑龍江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是望奎縣唯一獲此榮譽的基層黨組織。
在廂白七村,脫貧攻堅改變的不僅是鄉村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提振了村民建設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灰心、不依賴、全村沒有閑人懶人,各盡所能奔好日子的精氣神在廂白七村日益高漲。
57 歲的陳殿路曾是廂白七村的貧困戶,妻子因病離世后,孤身一人的他意志更加消沉:“這輩子沒指望了,過一天算一天。”對生活失去信心的陳殿路選擇了徹底“躺平”,不干活、不經營,也就沒有了收入。
陳殿路的這種生活狀態,讓廂白七村黨總支書記劉士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有機會,他就和陳殿路嘮一個理兒:想再成個家得自己先把日子過好,不然怎么會有人嫁。村里有勞務活,劉士國總是先叫上陳殿路,督促他參加勞動。轉變隨之而來:過去總是提不起精神、不愿意走出家門的陳殿路逐漸把工作當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養成了勞動的習慣。有了勞務收入,再加上扶貧項目分紅和土地的收入,如今陳殿路的日子過得有模有樣,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人人都說他重新“活”過來了,但陳殿路自己明白,他的覺醒來自村黨組織鍥而不舍的幫扶。“我們村不僅要利用好兩個扶貧產業,更要提升村民主動脫貧的意識,讓村民發自內心想脫貧致富。”劉士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幫助貧困戶“精神脫貧”上花了大力氣,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與稱贊。
廂白七村的王波是遠近聞名的家電維修專家。憑借著在十里八村走街串戶上門維修家電的一技之長,他光榮脫貧。
“我家以前是泥草房,眼看著要塌了,手里沒錢,種地收入也不高,我再怎么使勁干活,日子也過不起來。”面對這種窘境,王波索性放棄努力,把自家的破房子過成了日新月異的新農村的一“景”。2018 年,通過對接精準扶貧危房改造政策,村黨組織幫助王波爭取到了泥草房改造的扶貧資金。房子改造后,經過精心打理,王波家煥然一新,又成了村莊一“景”。舒心的房子點燃了王波過上好日子的熱情。“房子這么像樣,過日子更得像樣,你有一技之長,應該好好干活,給孩子做榜樣……”劉士國的思想工作讓王波撿起扔下多年的工具,開始了家電維修服務。從上門找活到各屯的人都來找他修家電,王波的收入不斷增加,再加上土地的收入,王波的年收入達3萬余元。
“王波脫貧后,精神面貌和思想變化最大,開始主動為村里做貢獻了。”說這話的廂白七村村委會主任王金玉很有成就感,“疫情期間,王波主動要求做志愿者,幫助村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從“局外人”到“主人翁”,精準扶貧的政策紅利讓王波有了這種轉變,使他提振了信心、激活了潛能。
44歲的王忠財是廂白七村的致富大戶,4口之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不僅是村里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里還配有大型機械。王忠財的妻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聲音中透著滿足和幸福:家里200畝地收入近10萬元,近70頭生豬養殖收入約20 萬元,大型機械春季翻地和秋季收玉米收入4 萬元,一年下來,總收入可達30余萬元。

劉士國向記者展示廂白七村黨總支近年來所獲得的榮譽 杜金瑩/攝
王忠財不僅自己家日子過得好,對別人也都是主動幫襯。生豬養殖的項目賺錢,王忠財便主動把身體不好、勞動能力弱的村民帶上。在他的帶動下,這些村民兩年增收10 多萬元。他還常年義務幫助貧困戶進行農業生產,用家里的農機幫助年齡較大及無勞動能力的村民搶收農田。村黨總支做出重點培養王忠財加入黨組織的決定,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擁護。村民們都說,“這樣為大家服務的思想境界,王忠財夠得上共產黨員!”
光榮加入黨組織的王忠財,把對鄉親的重情重義轉變成為群眾辦實事的政治自覺。在他心里,帶動群眾奔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未來,是他作為黨員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沒有落后的村民,只有落后的干部”,劉士國這句鏗鏘有力的話,展現了廂白七村黨總支帶領村民實現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和堅定信心。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心共同為廂白七村謀發展。前所未有的變化是:35 公里水泥路貫穿7 個自然屯,屯屯通、路路通、戶戶通;107 戶泥草房改造完成,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一戶不落;一個中心文化廣場和3處晾曬場的建設,滿足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和曬糧的需求;標準化衛生所里的3 名村醫,能為村民的常見病提供基本的醫療救治;兩處自來水凈化設備,讓村民吃上了放心的安全水;4G網絡、有線電視全覆蓋讓村民接收信息不耽誤、刷抖音快手不卡殼……“我和劉書記一起,為村里工作30 多年了,把青春都獻給了廂白七村,我愿意始終跟鄉親們連在一起,村里的事就是我自己家的事。村里每一片樹林都是我們帶大家栽的,保質保量。環境衛生、疫情防控都是我們在一線把關,絕不馬虎。”村委會主任王金玉掏心窩子地講。
村屯廣播是廂白七村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輿論陣地。疫情期間,村里每日播報的“順口溜”“打油詩”普及了疫情防控知識,既接地氣又暖人心。因各項建設取得實效,廂白七村被市縣評為了“文明村標兵”“五個好村黨總支”“工作實績突出村黨總支”。
廂白七村從貧困村變成響當當的先進村,全村飽滿的精氣神來自各級黨組織把黨的關懷春風化雨般融進群眾心間;來自各級黨組織把黨的政策用身體力行落到了實處;來自各級黨組織把對群眾的真摯感情化為惠及村民的小康成果;來自各級黨組織把提高人的思想覺悟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在廂白七村,村民的一張張笑臉,寫滿了對幸福的體味和對明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