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謀
為什么西紅柿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近日,這一話題被網友熱議。史軍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他擅長把植物放在主動位置上思考問題,提出了“植物促成了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膚色變淺和糧食有關”“人類未來在植物手中”等諸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史軍注意到,早在1994年,美國就已經有一種新的西紅柿品種“莎弗”上市,我國也于1997年培育出了“華番一號”。在西紅柿中導入的基因能夠抑制其體內部分特殊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關閉了降解細胞壁、讓果實軟化過程的“開關”,達到延遲西紅柿成熟時間的效果,讓西紅柿軟得更慢些。不過,因為口味上的一些劣勢,上述品種后來都淡出了消費者的視野。
史軍認為,人類對于植物的影響從來不是單向的。為種植作物,人類制造適合其生長的環境、根據它們的需要來研究肥料,看似是人類大權在握,可植物又何嘗不是時刻牽引著我們的走向呢?
植物除了影響我們的農作物發展以外,也改變了人類的膚色。科學家發現在1.1萬~1.9萬年之前歐洲人的皮膚才終于變白。史軍認為,這件事的幕后導演是以小麥為首的糧食作物。
史軍解釋,早期的農民看天吃飯,糧食收成不穩定且種類非常單一。在獵人們吃著燉山雞、烤野兔,品嘗野果子的時候,早期的農民只能想辦法把麥子粒做得更好吃一點,以便能吃得下去。食物的單一化,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匱乏,導致早期農民極度缺乏維生素D。而人類只要皮膚接觸陽光,就能生產出維生素D,而膚色越淺,對陽光越敏感,為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人的身體自動做出調整,于是這些農民的膚色開始變得越來越淡。
植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小到膚色,大到家國安定、世界局勢變化。我們的食物、文字以及社會組織結構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們的經濟、貿易以及對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撐,甚至連我們的廚藝、長相都是由植物決定的。
(摘自《成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