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鹿兮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為了全民族的抗日大業,鄭重作出政治承諾:“所領導的武裝力量歸入改編為國民政府軍隊系列,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領導,共同抗日。”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收到南京政府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書面命令。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為第18集團軍。此后,八路軍除在對外交往和發布戰時命令文書時自稱第18集團軍外,絕大多數場合仍以“八路軍”自稱。
為什么共產黨要堅持使用“八路軍”番號?軍史專家普遍的看法是八路軍是中共武裝得到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最初名稱。此前,中共武裝被蔣介石政府冠以“赤匪”等稱呼,沒有正式名分。為了教育說服紅軍將士接受國民政府改編,中共中央做了大量工作,前期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很扎實,“八路軍”名稱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前,已被中國共產黨上下廣泛接受。另外,八路軍各師剛奔赴抗擊日軍的戰場,就接連取得平型關戰斗、夜襲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等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與國民黨軍的屢戰屢敗形成了鮮明對比,大大振奮了廣大抗日軍民的信心。因而,共產黨很珍惜“八路軍”這個名稱。
除以上原因外,毛澤東還敏銳地發現了一些問題。當時在中共及其軍隊內部,一些干部受王明錯誤路線的干擾,認為既然納入國民政府軍隊序列,就應該服從于軍委會的指揮和管理。例如,1938年3月2日,第115師師長林彪被閻錫山的第19軍士兵槍擊誤傷,離職去蘇聯治療。當天夜里,毛澤東致電羅榮桓:“林之師長職務暫時由你兼代。”此電一并抄發第18集團軍司令部。但是一天之后,第18集團軍卻宣布該師師長由343旅旅長陳光代理。其理由是此決定已報第二戰區司令部和軍委會“獲得同意”。在中共中央和國民政府軍委會之間,八路軍前方總部(第18集團軍司令部)個別高級將領,在政治上出現了模糊認識。在延安的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為了不把后方與前方分歧公開,只能默認了既成事實。還有一次,第120師一名旅長將職務軍銜印成名片,到處發放,還得意洋洋地說:“我已不是‘匪了,是18集團軍少將旅長了!”此事傳到延安,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對于這名將領如此看重所謂“官家身份”十分生氣,頓生警覺之心。毛、張等人經過研究,果斷地把這名將領免職后調了回來,安排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毛澤東派八路軍政治部的人對部隊思想動態情況進行了解,還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個別干部對于“在不在編”非常在意。由于改編時,八路軍和后方的第18集團軍應按照編制員額,造花名冊送南京政府備案。陜甘寧的紅軍干部戰士男女老幼加起來大約有8萬人,報送名單不能超過4.5萬人。有的干部在名單上,就趾高氣揚,對不在名單上的戰友,在言語上流露出高人一等的不健康情緒。
起初,由于國民黨不允許在部隊設置政工干部,八路軍沒有政治委員,各師、旅、團也都沒有政委編制。政委只能以副職或政訓處主任一職面目出現。另外,由于革命分工不同,一些人到八路軍辦事處(牌子均為第18集團軍駐某地辦事處,但仍稱八路軍辦事處)工作。這些人不可能都出現在向國民政府報送的名單上,有些人就發牢騷。一時之間,名單問題竟成了關注的焦點。
種種不良現象的出現,使得人民軍隊受黨直接領導的精髓和好傳統受到弱化和挑戰,毛澤東等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因此不得不設法糾偏和謀局。
與部隊軍事行文稱謂上相反,共產黨在內部文件、材料、領導講話、報紙宣傳上,減少和盡量不再出現“第18集團軍”的叫法,而統統稱作“八路軍”。透過其中的細節可以看出,第18集團軍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令認定的,而八路軍的一些機構則是共產黨設立的,兩個番號意義和內涵都有區別。當時在延安,有一個口頭傳達但未見書面文件的內部通知:除對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任委員長的軍委會內部行文使用“第18集團軍”名稱外,在大多數場合繼續使用“八路軍”稱號。若國民黨政府有關官員問詢時,就以老百姓和基層指戰員口頭習慣為由進行解釋。
由此可見,八路軍名號蓋過了第18集團軍名號,實際上是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作出的歷史決策。? ?(摘自《黨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