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顯陽
在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有一座中國烈士紀念碑,專為紀念1917年在俄國十月革命中為保衛新生蘇維埃政權而犧牲的中國烈士而立。紀念碑呈長方形,由大理石制成,十分樸素,上面僅鐫刻上下兩行俄文:“張—1917;王—1917”。
對紀念碑上出現“張”“王”兩姓,中國駐俄羅斯使館網站貼出的介紹文字是這樣描述的:“因犧牲的中國烈士姓名不詳,故冠以‘張‘王兩大中國姓氏以表紀念。”不少中文報道采用的就是這一描述。
不過,俄文資料給出的說法更為詳細——2013年7月8日,俄羅斯一家歷史網站刊發《克里姆林宮墻上的英雄》一文,明確說明埋葬在此的是兩位分別姓“張”和“王”的中國戰士,他們犧牲于十月革命期間,是1917年11月10日(俄歷——本文下同)最早下葬此處的240名烈士中的兩位。作者援引蘇聯作家阿布拉莫夫1981年發表的《克里姆林宮墻》一文稱,當年埋葬在第一個合葬墓中的240人中,只有76人確認了身份。文章寫道:11月4日,莫斯科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命令,全市各區代表于11月10日將戰斗中遇難者的遺體和棺木運往紅場。為厘清遇難者人數和姓名,《社會民主報》于11月5日、7日和8日向所有機構和個人發布公告,“凡遇害者,一律上報,詳細說明其身份和黨派關系”。然而,仍有164具遺體身份不明。
為追蹤出克里姆林宮墻下埋葬的無名戰士姓名,阿布拉莫夫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20來年里,不斷查詢檔案,并走訪大量幸存者。正是他第一個提出證據,指出在莫斯科革命斗爭中倒下的英雄中有兩位中國人,分別姓“張”和“王”,他們是“圖希諾支隊”的國際主義戰士……圖希諾普羅沃德尼克工廠的工人們,曾在一個支隊中作戰,他們沖進了米留廷斯基巷的電話交換機所,并從盧比揚卡廣場向市中心發起攻擊。
在另一篇報道中,有這樣一則讀者留言:革命老兵庫佐瓦特金和彼盧烏科夫回憶說,1917年11月10日,他們在紅場向“圖希諾支隊”的兩名外國紅軍遺體告別。兩人來自圖希諾普羅沃德尼克工廠,在突擊中戰斗犧牲。
其實,紀念碑上的“張”“王”指代的究竟是姓氏代表,還是具體某兩個人,已經不重要了。紀念碑受人矚目,是因為它將歷史定格。許多戰爭紀念碑都是無名戰士碑,就是為紀念所有的戰士——尤其是那些在戰火中犧牲卻沒有被記錄下姓名的人們。
(摘自《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