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程序員自曝求職遇阻,給國務院網站發帖《我精通各種技術體系,因已45歲求職難》,引起廣泛熱議。
45歲后的程序員真的不吃香了?
該網民自稱Mary,其留言如下:
我是一名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軟件開發人員,今年45歲,精通 java 的各種技術體系,包括微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并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幫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術框架,業余我還考取了PMP項目管理證書、系統架構師證書,成為所在公司的系統架構師、核心技術骨干。我對計算機理論的理解也隨著實踐的增多越來越深刻,我感覺我的職業生涯進入一生中最好的時刻。在我兒子讀初二上學期時,我辭職回家陪伴兒子。半年后,當我再回來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卻發現連個面試機會都很難得到,更別提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了。
現在國家鼓勵延遲退休,我覺得,40歲以上的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此刻正是自身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找工作時不能被年齡限制了。
一直以來,程序員一直以高薪為標簽,而行業內也常有IT類是吃“青春飯”的感慨。那么45歲以后的程序員真的不吃香了嗎?
在知乎上,有不少相關帖子討論。
@程序員客棧等網友根據身邊經驗總結了40+以后的程序員都去做了什么,有提到繼續做碼農、晉升做高管、下海做商人、財務自由后下崗吃老本、轉行做培訓教師等。
實際上,政府網站上并非第一次出現類似留言,前段時間,一位48歲男子寫給政府的失業求助信也曾引發熱議。
職場“35歲現象”怎么破?
近年來,“35歲現象”一直都是熱議的話題。
今年10月,前程無憂發布的《2021中國重點大學應屆畢業生求職狀況報告》顯示,受訪的211或是985高校畢業生中,有79%將“最愿意工作的企業”首選投給了國有企業。
多數學生青睞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這類較為穩定的工作,不是沒有原因的。
據證券時報此前報道,35歲的確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最大的轉折點,各大求職網站的招聘信息也能印證這一點,不少崗位的年齡限制是35歲甚至30歲以下。
脈脈數據研究院發布的調查顯示,大型互聯網企業員工平均年齡從27歲到33歲不等,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含30歲)的公司占大多數。
具體來看,老牌BAT中,阿里巴巴屬于“中年”的代表,員工平均年齡31歲;騰訊最年輕,員工平均29歲。
客觀情況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歲至34歲,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5小時左右,35歲之后開始下降,就業人員平均工作時間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這也是不少企業在招聘時候設置35歲為門檻的重要原因。
從主觀因素分析,大多數人35歲后,面臨著上孝父母,下教子女的情況,在有限的精力下,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從招聘網站的數據分析報告中也能看到,大多數企業招聘35歲以上的員工成本更高,不僅是精力不如年輕人,思維的固化也會影響企業尤其是一些對創造性要求高的企業的招聘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近日在一則訪談節目上也談到互聯網大廠生存現狀:“我問到一個在互聯網工作的學生,問他現在在哪兒工作。學生說他現在挺好的,現在已經呆了三年了,是老員工,已扛過一輪又一輪的末位淘汰。”節目播出后不久,“大學教授說在大廠入職三年已是老職工”沖上微博熱搜。戴建業認為,互聯網公司剝離年輕人對單位對城市的歸屬感,讓人感到很有壓力。
中年人的職場困境不是一件小事
在大家印象中,程序員是知識密集、待遇上佳、前景風光的行業,不至于“淪落”到發帖求助。然而當令人唏噓的一幕真的出現,就戳中了普遍性的職場焦慮,人們有了一種共鳴和代入感。
被焦慮裹挾的,不只是中年人,也有很多年輕人。年輕人付出了巨大的教育成本,涌向某個被認為有前景的行業,比如程序員,到頭來卻發現,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敵不過生理性因素——衰老。這自然會讓人心生焦慮,長遠來看,也會影響求職選擇甚至產業發展。
大廠也好、外企也罷,站在行業自身的角度看,也應當把“拒絕中年人”的問題重視起來,著力改善這種職場生態。
從人口形勢看,中年求職者占比增高是未來的大概率事件,中年人的職場困境不是一個小事,對相關部門來說,也應當有所認識和行動。
前不久,有網友建議放寬公務員報考35歲年齡限制,浙江省公務員局則回應,“對于2022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職人員),放寬到40周歲以下”。類似的舉措和表態是必要的,相關部門有義務做出表率,研究更多可行性措施,維護中年人的勞動權益,帶頭營造一個對中年人友好的社會環境。(據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