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說到“呼風喚雨”,一般都會想到這是神仙的本領,《西游記》里,任何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有專門的神仙來司管的,比如雷公電母,一個負責打雷,一個負責打閃。
而凡人要想控制這些,則要提前跟神仙們溝通,讓神仙們聽從自己的要求。所謂溝通,就是儀式,比如說開壇做法,或者通過符咒等方式,把自己的要求發往天庭,這是道家法術中比較常見的法門。
或許像呼風喚雨、點石成金、撒豆成兵這樣的法術,對于神仙來說不算什么,可對于凡人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山海經》里,也有不少這樣的神仙,比如說《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記載:“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枏,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云之所出也。”
翻譯過來就是,陰山再往西二百里,是符惕山,山上到處是棕樹和楠木樹,山下有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一個叫江疑的神居住于此。這座符惕山,常常落下怪異之雨,風和云也從這里興起。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交代了江疑有著呼風喚雨的能力,是個有神力的天神。其實,《山海經》里不少神仙都具備這個能力,剛才不是說了嗎,對于神仙來說,這些小法術都是入門級別的,能稱得上是神仙的,要是連這個都不會,豈不是要被人笑話?
雖然法術級別低,但是風雨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說與古代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中,“雨水”作為第二個節氣,表示降水的開始,直接影響了這一年的春耕、春播,和雨水一樣,谷雨、小雪、大雪這類節氣都和降水有關系。
如果這一年雨水不夠,甚至鬧了旱災,那可就苦了老百姓了,秋天顆粒無收,吃什么呀?這樣一想,為人們呼風喚雨的神仙們,其實更像是在為人們服務,風刮得合適,雨下得適量,那么風調雨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
或許有人會站在神仙的角度,發出疑問:“我是神仙,憑什么給你造雨?”其實,神仙為人間服務,也不是白白服務的,老百姓祈求風調雨順,肯定要給神仙們送點禮物的,比如說準備些貢品,殺牛宰羊,之前我們也說過,古代的人們祭祀山神的時候,甚至會往山上扔玉石。古代人對于神仙還是很崇敬的,神仙們自然也愿意給百姓們送點福利。
寫到這里不免多說兩句,有這樣一個說法,上古時期人神共居,所以人類也可以呼風喚雨,不過后來經過封神之戰,沒有了人皇,只有天子,人若是想呼風喚雨就沒那么簡單了,得聽“上面”的,天庭不允許的事情,再怎么念咒也沒用。不過,天上的神仙們給人間服務的宗旨還在,人間也依舊很尊崇神仙,兩界相處得還算不錯,也產生了很多美好的傳說故事,這種和平共處,應該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上的,這一點,從《山海經》里的小故事也能看出來,和諧共生,是永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