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書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兩千年前的《逸周書》中曾記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就是告訴人們要尊重自然節律,以保障自然與生物的可持續利用。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智慧,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19年11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京共同發布《中法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用最高級別的政治力量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中國繼續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各方一道,開啟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

八只華南虎寶寶在江西南昌動物園育嬰室內
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義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成績卓有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不斷深化。中國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立了由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并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深入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和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作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重要內容,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
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僅2017-2018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工程投入資金達2600億元人民幣,是2008年的6倍。中國創造性提出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絕大部分重要物種和重要生態系統在紅線內得到了有效保護。中國是全球同期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貢獻了全球新增森林面積的1/4。過去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凈增加了2.6億畝,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自2021年1月起,已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十年禁捕,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工作有序開展。
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協同發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機結合,通過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發展生態產業、企業合作共建、合作社托管分成等多種模式,實現了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共贏。如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通過建立蜜蜂養殖、蜜源植物種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調的減貧模式,推動全縣3500個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5000多元人民幣,并于2019年入選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發起的“110個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
四是全社會共同參與氛圍逐步形成。在長期保護進程中,中國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擔當、公眾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2015年,中國加入了企業與生物多樣性全球伙伴關系倡議(GPBB)。中國9家企業與6家非政府組織及行業協會共同發起“森林宣言”,呼吁相關企業承諾到2030年木制品供應鏈采購100%實現“零毀林”。民間環保組織在生物多樣性政策制定、信息公開與公益訴訟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公眾還是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活躍的群體,2020年4月中國啟動“人人一平米,保護三江源嘉塘保護地”活動以來,參與人數突破1億人次,捐贈保護地面積超1.3億平方米。
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COP15的歷史性機遇,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同各方一道,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率先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建設性參與《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和《名古屋議定書》并推動其達成和生效,按時高質量提交《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履約國家報告,認真落實2010年COP10通過的“愛知目標”,并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將于今明兩年分兩階段承辦COP15,與各方共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格局,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邁上新臺階。
建立廣泛的雙多邊合作交流機制。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逐步構建“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已納入100多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加強環保能力建設。此外,還與法國、德國、挪威、英國、南非等分別建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氣候變化和生物安全等領域的雙邊合作機制,與日本、韓國在中日韓環境合作機制下建立了中日韓三國生物多樣性政策對話會議,在中國—東盟環境合作、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國—非洲環境合作等平臺中將生物多樣性作為重點領域,定期就生物多樣性保護、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等領域進行深入交流。

2020年5月30日,主題為“關愛蝴蝶、保護自然”的首屆粵港澳自然觀察大賽在位于廣東肇慶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蝴蝶谷舉行啟動儀式
深化南南合作。中國政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積極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在綠色經濟、國際環境公約履約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提高發展中國家環境管理能力的項目和活動,全球有80多個國家受益。在亞洲,中國定期舉行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圓桌對話,針對生態系統管理、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進行交流;與東盟國家合作開發和實施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護合作計劃”等一系列項目。在非洲,中國將生態保護作為主要合作領域,安排向有關國家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備等項目,展開生物多樣性領域培訓班,加強相關領域能力建設。
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再次警示,盡管在部分領域取得了進展,但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并未得到遏制。報告呼吁,國際社會攜手努力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轉型和變革。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人類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借COP15召開之機,總結過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確定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以及目標執行所需的保障措施,推動目標的持續落實。
一要強化頂層設計,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政府的優先議程,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變革政策和規劃,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減緩土地利用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空間,嚴控重要生態空間用途改變。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發展可持續農業、林業和漁業,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健康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二要加快構筑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以生態保護促進綠色復蘇,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與消費體系。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的全過程監管,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管能力。提高社會各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參與度,激勵更多的企業、金融機構、社會團體等利益相關方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三要增加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生態挑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納入高級別政治、外交活動,加強生物多樣性領域的雙多邊對話與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保護大會、COP15、《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COP26等高級別會議和重要政治場合,加強溝通、求同化異、增進共識,為生物多樣性保護釋放積極政治信號,廣泛調動資源,加大資金、人力、技術等投入,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及其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支持。
四要廣泛謀求共識,推動“框架”達成與落實。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照顧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關切,積極主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承諾。中國將切實履行COP15東道國和主席國職責,繼續在公正、透明、締約方驅動原則的基礎上,推動各方擴大共識、相向而行,達成既具雄心又平衡務實的“框架”,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