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譞 閆治東 楊震 張峰 劉博峰
摘要: 鄂爾多斯盆地XX區塊侏羅系油藏砂體厚度大、底水發育、油水界面模糊,壓后出水風險高。為有效控制縫高,降低含水,通過分析生產數據、裂縫高度監測、軟件模擬優化等手段開展底水油藏控水壓裂工藝及施工參數研究,形成了底水油藏差異化設計模板,并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壓后平均含水由以前的55%,降到41%左右,控水效果顯著。
關鍵詞: 底水油藏;壓裂縫高;控水壓裂;差異化設計
XX區塊侏羅系延安組,油層厚度差異大,砂體分布區域小,連片性差。儲層滲透率集中分布在4-6mD,孔隙度平均10%,屬于低孔、低滲油藏。油水層間隔層薄,儲隔層間應力差小,起不到遮擋作用,在改造過程中易壓開水層,造成油井水淹或含水較高。本文重點從儲層物性、油層厚度、油水關系著手,對儲層精細分類,通過壓裂、生產大數據統計分析,優化壓裂工藝及施工參數,提出針對性差異化設計方案,提高了侏羅系底水油藏改造效果。
1前期壓裂工藝局限性
侏羅系開發初期主要采用“三小一低”(小液量、小排量、小砂量、低砂比)控水壓裂工藝。從施工情況和壓后效果看,該工藝對有應力遮擋、底水發育、物性差的薄油層,僅控水,無增油作用;對無明顯含水、巖性較純的厚油層有效;而對無應力遮擋、底部明顯含水的較薄油層,壓后含水普遍較高。分析認為,籠統改造工藝針對性差,是導致壓后效果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
2壓裂工藝參數優化
2.1 儲層精細分類
根據儲層物性、油層厚度、油水關系、隔層應力及電測數據,將儲層精細劃分為3大類:Ⅰ類,底部含水油層,砂體厚度大,底部電阻<8Ωm,且負差異特征明顯,油層與底水直接接觸,儲隔層應力差小,無應力遮擋;Ⅱ類,層內含水油層,不可避免壓后出水,油層電阻<8Ωm,且負差異特征明顯,油層與水層無明顯界限,測井解釋多為油水同層,無有效遮擋的泥巖層;Ⅲ類,無明顯含水油層,一種是整套儲層電阻>8Ωm,呈正差異,無含水特征;另一種是有底水特征,但儲隔層應力差較大,能夠起到有效遮擋的底水油層。
2.2 隔層應力校正
應用裂縫監測結果不斷修正隔層應力梯度,擬合縫高,并對比不同工藝類型、施工規模對縫高擴展的影響。得出隔層應力梯度為0.0175MPa/m,儲隔層應力差為7.5-7.8MPa。
2.3 含水相關性分析
整體來看,儲層厚度和電阻率是影響壓后含水的主要因素,前期壓裂工藝對層厚>10m非層內含水的油層控水效果明顯,層厚<10m底水特征明顯的油層反之。
2.3.1Ⅰ類:底部明顯含水,層厚>10m的油層,前期改造工藝有較好的控水效果。該類油層施工排量低于1.5m3/min,液量低于100 m3,壓后含水42%,達到有效控水的目的;層厚<10m的油層,施工排量和用液強度是壓后高含水的主要因素,此類油層施工排量控制在1.2m3/min、用液強度不超過13m3/m。
2.3.2Ⅱ類:層內含水油水層,層厚<10m,控水難度大;層厚>10m,含水普遍較高,該類油層厚度與壓后含水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加砂強度和用液強度偏大是此類壓后高含水的主要因素。
2.3.3Ⅲ類:厚度>10m,控水難度不大,可根據目的層厚度調整施工參數,以達到控水目的;厚度<10m,壓后含水40%,且前期工藝參數對含水無明顯影響,但液量和加砂量與壓后產液量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應適當增大施工規模。
2.4 縫高影響因素分析
2.4.1 地應力對縫高的影響
X井隔層應力梯度0.0175MPa/m,儲隔層應力差7.5MPa,監測縫高9.0m,有效遮擋。以隔層平均厚度3.0m,施工液量130m3、排量1.5m3/min為例,縫高隨儲隔層應力差增大而快速降低,當應力差值<6MPa時,縫高容易失控。因此,在目前施工參數下,純泥巖隔層厚度>3m、應力差>6MPa,即可形成有效遮擋,控制縫高,降低壓后出水風險。
2.4.2 工藝及參數對縫高的影響
在裂縫擴展模型校正的基礎上,模擬不同液體類型、施工參數對縫高延伸程度的影響,明確影響因素。
(1)凍膠壓裂參數
凍膠壓裂縫高隨排量和液量增加而增大。只適用于有底水且層厚>10m的油層或無明顯含水的油層,優選施工排量1.2-1.5m3/min,液量100-120m3。
(2)線性膠壓裂參數
低粘線性膠壓裂縫高比凍膠壓裂小。對有底水且層厚<10m的油層,為有效控制縫高,同時考慮縫寬要求,優選施工排量1.0-1.2m3/min,施工液量90m3以下。對于層內含水油層,以解除近井污染為主,施工排量1.2 m3/min以下、砂量3m3以內,液量70m3左右。
3現場應用情況
現場應用60余井次,壓后單井日產液6.8m3,平均日產油3.4t,綜合含水41%;相比前期工藝,控水效果顯著。
X1屬于Ⅱ類儲層,解釋油層厚度9.1m、電阻6.9Ωm、層內含水特征明顯。該井立足于線性膠解堵壓裂,依據差異化設計模板,施工排量1.2m3/min、液量60m3、砂量2m3,壓后穩定日產液7.2 m3、產油4.8t、含水33%,達到增油控水的目的。
4認識與結論
(1)統計分析和模擬優化結果表明,對于無應力遮擋的儲層,施工排量及液量是影響縫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液體性能。
(2)存在應力遮擋的儲層,在液量130m3、排量1.2-1.5m3/min壓裂規模下,隔層厚度>3m、應力差>6MPa,即可形成有效遮擋。
(3)相同條件下,凍膠壓裂縫高明顯大,且10m是凍膠縫高控制的極限。因此,凍膠壓裂適用于底部含水層厚>10m和無明顯含水的儲層;對于無明顯含水的厚油層,壓裂規模與壓后產能呈正相關性,可根據層厚適當增大施工規模,以獲取更高產能。
參考文獻:
[1]魏 斌,張宏忠,等.長慶油田侏羅系油層增產措施及其效果評價[J].油氣井測試,2001,10(1):27-31.
[2]萬有余,張玉香,等.低應力差薄互層控縫高壓裂技術研究及應用[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21,37(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