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亮 魯震 彭凱 劉建勝 姜春曉
(1.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煙臺地質工程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4)
地質災害的發生會給周邊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因此,地質勘測技術人員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范措施,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工程,水文,環境地質狀況進行合理勘測,并取得準確的勘測成果。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提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有效性,水工環地質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必要措施,水工環地質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地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控檢測,并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數據依據,地質勘測技術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防控地質災害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國家對于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并進行戰略優化,通過擴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人們越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些對于水工環地質工作而起到了很好的支持與便利。就當前的水工環地質工作而言,應當不斷優化與提升,適應現代社會建設與發展需要。將水文、環境與工程地質等工作內容全部的納入到水工環地質工作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而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水工環地質工作的范疇不斷擴大,不僅需要考慮水土資源的保護、利用,而且還應當充分重視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給周圍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發揮其保護和改善作用,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應當對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對于水工環地質加強研究,并對其有關理論不斷豐富,發揮先進技術作用,突破學科界限,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加強分析和研究,更應當對解決思路和途徑進行明確。
現階段,為進一步加強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控工作的有效性,保證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控工作有效落實,地質技術人員必然要對地質災害的類型進行科學性掌握和把控,對各類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進行針對性分析,為下一步的防控工作做好數據基礎。常見地質災害類型有以下幾種:
地震災害是由于地殼運動而產生的一種地質災害,其表現特征包含較為明顯的破壞性和突發性特點,地震災害的發生會對相對應的地質區域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是地質災害中最為典型的災害之一,同時,地震災害的預測難度較高,現階段隨著地質勘測水平的提升和勘測技術的不斷改進,對地震災害的預測依舊難度很大。這里災害具有非常強的破壞性,而且還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在發生地震災害時,會造成很大范圍內地面出現震動引發建筑物倒塌,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威肋、,地震災害不僅包括自然災害,同時還有人工造成的災害,自然地震是由于構造引起的地震或者火山活動引發的地震,而構造地震占到自然地震的90%以上,人工引發的地震是由于人為生產建設導致的地震災害,特別是工業爆破,常常會引發一些小的地震,地震的發生具有強震動、淺震源的特點,具有非常大的破壞范圍,而且破壞的強度非常大,為了有效控制和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應當進一步擴大地震災害防治工作。
首先,該類地質災害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社會資源的濫墾,濫伐以及工程建設的不合理操作而造成的。其表現形式多為地質結構的變動產生作破壞性的作用力,并對相應的區域地質產生明顯的破壞性,導致區域內的土壤結構變得松弛而不緊密,從而必然會引發嚴重的崩塌,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問題的安全隱患,因此,對地質條件和環境的監測保護要予以高度重視。這種災害的發生和山體地形地貌有著密切聯系,一般在一些陡峭斜坡部位,由于山體結構發生變動,導致土壤疏松,引發山體滑坡問題出現。再加上降雨因素影響,會加重泥石流的發生,地下水系統活躍時,會加劇土壤間的黏合力,孔隙不斷增大,使土壤變得更加疏松,由于巖石重力因素影響,改變了土壤結構穩定性,使其發生位移問題,加劇了水土流失,伴隨當前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工程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對身體造成的破壞越發嚴重,極易導致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對此類災害進行防治顯得越發重要起來。
現階段,地面塌陷類地質災害的產生,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工程建設操作不當由此產生了區域性地質結構內部的嚴重損壞,內部結構的嚴重損壞,導致了明顯的地面塌陷問題的形成。比如,礦產資源的開采過度,礦產資源類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地質結構層不能短時間內恢復,資源開采過程中,相應的工程建設維護操作不規劃,導致了地質結構損壞,產生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災害發生和自然因素等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關聯性,特別是一些巖溶地區地面塌陷災害多發,由于工程建設的不斷發展,對砂石大量采集,山體原有的穩定結構被打破,特別是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劇了山體塌陷問題的發生,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地裂縫問題也是地質災害的表現形式之一。地裂縫主要為區域性的地質斷裂,其產生因素主要與區域內地下水系統存在密切聯系,因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大量地下水資源的抽離,必然會造成區域性的制結構等不穩定,從而造成地質層的斷裂,在作用力嚴重的情況下,所導致的破壞性更強。由于采空區塌陷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采煤放炮等相關因素影響,都會引發的裂縫問題發生,由于雨水沖刷作用影響,地裂縫不斷擴大,產生多地區裂縫聯合,改變了采空區原有的平衡,在巖石重力與自身重力作用因素影響下導致地面裂縫情況不斷加劇。煤礦生產過程當中會有基巖裂隙水大量集聚,開采過程當中對地下水大量抽采,導致采煤區域水位下降,含水截止孔隙水壓力下降,增加上覆地層壓力,出現很多松散土層,由于拉張因素影響,導致地裂縫問題出現。而且孔隙大,土壤疏松,再加上降雨沖刷、浸泡作用影響,所以造成地裂縫問題不斷擴大,引發嚴重的地質問題,所以防治地裂縫顯得尤為重要。
地震災害造成的破壞性非常大,一是會改變地形地貌,二是會導致建筑的垮塌,造成的危害性非常巨大,同時還會加劇水災火災等次生災害的發生,這些災害出現之后,都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還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在防治地震災害過程當中,應當充分地做好預測工作,對地震災害加強預測預報工作,采取科學的措施來精準,快速的治理地震災害。
治理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過程當中,首先應當對自然資源科學合理的開采,保證合理的資源開采量,完成開采工作之后,要加強復墾復綠工作,將生態恢復工作充分做好,進一步加強預警監測工作,對崩塌泥石流災害加強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對這些災害實時、動態地進行監測,獲取全面的監測數據,有關部門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精準的數據參考,保證滑坡,泥石流災害防治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以及系統性,減少和控制此類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
導致地面塌陷災害的原因非常多,而且引發此類災害具有周期性階段性以及持續性和重復性等諸多特點,在發生地面塌陷問題時,會對房屋建筑造成巨大影響,同時還會破壞公路設施建設,對于此類災害,防治過程當中,應當充分遵循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原則,在發現地面開裂或者地面變形之后,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避免地裂縫問題進一步發展,引發更加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
在發生地面坍塌之前,開采企業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做好布局,河流改道引流,設置防洪堤,對地下水突水涌水情況科學控制,構建完善的監測網,發生地面塌陷之后,應當及時的進行回填,對河流進行改造,并采取有效的防滲措施保證河槽不會出現下滲問題,科學的控水對工程進行加固,并對塌陷災害采用非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對災害發生區域加強勘察研究,充分根據勘察的數據對預防對策合理制定,對災害發生區域的建筑物進行搬遷,避免在災害發生區域開發建設,如果災害不是非常嚴重的,應當首先進行治理,環境惡化區域要加強勘察,對于開采區域展開全面的安全評估工作,進一步強化地質調查,保證合理的開采與治理。
防治地裂縫問題過程當中,可以采用避讓原則,加強測試調查,在地裂縫安全距離下建設建筑,科學合理地處理地裂縫引發的建筑物破壞問題,做好加固或者進行部分拆除,處理地基等。減少和控制地裂縫造成的不利影響。
在水工環地質的實際應用過程中,相關人員還需要不斷加強對工程現場及地質環境的勘察、加強對勘察結果的運用以及提高工程人員的綜合素養,只有這樣,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完整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