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佳
(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水利水電工程系,河北 滄州 061100)
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我國主要的民生工程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質量。現階段,雖然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強,但是水利工程在生態環境方面造成的消極影響仍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因此如何把握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多的不利影響,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1]。
水利工程就是指,對地下水和地上降水進行有效地調節,從而優化地上河流的流動模式,保證人們正常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的一項基礎性建設項目。因此科學有效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最大化地滿足人們對于基本生產和生活的要求,還可以保證水發電和農業灌溉等各種生產方式的正常運行[2]。
1)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我國人口眾多,水資源缺乏,因此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壓力。水利工程建設緩解了水資源分配不均勻的情況,滿足了缺水地區的日常用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缺水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2)自然災害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水利工程體系可以作為一個保障體系,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水利工程可以啟動保護模式和供給模式,保證環境的正常狀態,最大化地降低自然災害,從而保障城市的基本經濟發展
3)惡劣環境得以改善,不同的地域會產生不同的氣候。對于干旱地區來說,降水量是直接影響因素,水利工程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當地的降水量,改善環境。水利工程能夠把水匯聚在一起,在太陽的照射下,蒸發進入空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中的含水量。同時水利工程建設還對水庫起到了疏導作用,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當地的經濟發展[3]。
1)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氣候產生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的設址一般會首選河流水庫生態,這一區域的水量聚集,濕度加大,加上大氣的自然影響,降水量明顯增多,必定會造成一系列安全隱患,比如泥石流和地下水增多產生的局部壓力過大,同時濕度增加也會對空氣質量產生影響,空氣流通性變差,區域性的惡劣天氣和空氣污染就產生了[4]。
2)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型水利工程比如水庫和堤壩的建設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沿岸的河流流域,影響河面的寬度和水深,從而對沿途樹木和其他生物類型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引發大面積生物死亡和水土資源流失,甚至出現荒漠化現象。
3)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開展后,勢必會影響下游和片區的積水量,危險系數就會加大,導致很多居民不得不離開,長期發展下去,很多自然村落逐漸消失,人文歷史遭到嚴重地破壞。而且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工程垃圾和廢棄物對周邊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消極的影響,造成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破壞,工程反響特別不好,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5]。
4)水利工程建設對土地和水源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工程垃圾和廢棄物,不僅會造成河流自身的污染,這些污染物如果被深埋于地下,對土壤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進而影響周邊植被的正常生長。工程垃圾和廢棄物被堆積在地面還造成了土地占用。對河流本身造成污染以后,河中的魚類等生物因生態環境破壞也會出現大面積死亡,對于當地的漁業發展極為不利[6]。
5)水利工程建設對歷史文物的影響,我國歷史悠久,各類文物古跡也是遍布全國各個地區,水利工程施工建設時,必須考慮到對文物古跡的影響。文物古跡作為中華文化寶貴的歷史資源,一旦破壞,是很難恢復原樣的,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挽回的。
水利工程建設作為一種非污染性項目,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造成污染的,水利工程建設在防洪、農田灌溉、生產生活用電用水、水產養殖、以及船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設后可以加大了枯水期的流量,有助于農田的灌溉,同時削弱了洪峰期洪水的沖擊,增加了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7]。
現代化水利工程建設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水電工程的開發。水電資源是與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都有緊密聯系的資源,水電的開發成本并不高,并且水電資源是不會枯竭的能源。水電站的建設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酸雨的破壞程度和環境污染。同時,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水利樞紐渠道也是很關鍵的,因為水庫本身的調節作用可以加大枯水期的流量,強化下游水體的凈化能力,轉變了中下游供水情況,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8]。
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在實踐過程中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正確理解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式和理念,建立正確的生態水利模式,其實最關鍵的也是要從思想上作出轉變,并在其指導下,協調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兩者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為充分體現水利工程防洪、農田灌溉、供水的作用,還應該樹立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意識,從而完善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機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完善水利工程生態系統可以促進流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
一方面,我國應不斷制度并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嚴密監管水利工程建設的整個流程,并及時落實,真正意義上做到有法可依,對于那些只圖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利工程,更應該依法作出懲罰并追究施工企業的法律責任,真正做到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讓相關施工企業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我國還應該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根據水利工程環境所造成的損失,采取相應的補償方法,從而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水利工程在設計初期就要做好施工區域的調查,對當地的土壤情況和人文環境做好評估和監測,這樣才有助于水利工程的順利施工。工程設計要以不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為前提,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特殊狀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預估,并及時給出解決方案,盡可能將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由此可見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評估系統通過分析工程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明確該項水利工程建設的利害關系,進而促進經濟效益和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
一個完整的水利工程建設必須要有豐厚的資金支持,因此離不開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當地政府部門也要積極參與,給予相應的經濟支持,另外,土木工程也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此可見,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旨在減小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補償體系涉及的內容要從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盲目夸大和減小,才能準確應對并解決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因此水利工程建設要首先考慮水土流失問題。對于因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地區,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土地利用率,加強保持水土的能力,進而保證水土流失率達到最小。為充分體現水資源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制定一些這方面的節水策略,共同培養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進而保證水利工程建設的節水作用。
水利工程建設難免會對原有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破壞,但是也不可忽視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因此必須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合理減弱消極影響的同時,放大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在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需要我們因地制宜,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評估,時刻圍繞科學施工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強化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并將給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以達到消除的目的,進而營造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