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敏
(駐馬店市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中心,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隨著物資儲備倉庫管理理論體系與技術的日益完善,以及防汛抗旱物資種類數量的增多,當前防汛抗旱物資管理情況較以往發生了明顯變化,也對管理水平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但是,當前部分地區仍舊實施原有的管理法規,管理標準及條款內容并不適應于實際的物資儲備倉庫管理情況,且各地區的管理法規存在差異,缺乏統一性與標準性。因此,在防汛抗旱物資管理工作實際開展中,由于管理法規內容不全,無法為具體管理工作提供明確指導,管理效果將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時常出現物資潮濕損壞等問題。此外,隨著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量與管理工作量的加大,如果仍舊實施傳統管理模式,需要維持一支龐大的管理團隊,投入大量人力資源用于開展出入庫數據統計等基礎性管理工作。
當前部分物資儲備倉庫在建設期間并未考慮到防汛抗旱物資數量的持續增加,導致物資儲備倉庫面積較小,或是倉庫內部格局不合理。因此,受限于場地因素,選擇將部分防汛抗旱物資進行混合儲存,無法實現防汛抗旱物資分類儲存目標。同時,部分防汛抗旱物資的堆置層數過多,底層物資承受過大上部荷載,出現物資破損變形問題,導致防汛抗旱物資報廢量有所增加。此外,部分物資儲備倉庫使用年限較長,持續受到環境與結構因素影響,倉庫老化程度明顯,各項性能均有所下滑,很難在使用期間保持良好的防潮避光狀態。
部分儲備倉庫的占地面積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量,無奈之下選擇將防汛抗旱物資進行集中堆置存放,或是將部分物資在臨時區域中堆置。在問題嚴重時,容易出現防汛抗旱物資容易出現潮濕損壞與變形破損問題。因此,應綜合分析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量增長趨勢、物資種類、各類物資儲備要求等因素,對儲備倉庫進行擴改建處理,擴大倉庫占地面積,并在倉庫內劃分若干數量儲備分區,對防汛抗旱物資進行分類儲備。
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中,裝卸通道發揮著物資運輸出入場的重要作用,與外部公路保持連接。如果裝卸通道與外部公路連接不暢,或是裝卸通道規劃不合理,都將對防汛抗旱物資的調運效果造成影響。例如,部分物資儲備倉庫所規劃裝卸通道過窄,無法通行大型運輸車輛,在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時,由于可通行車輛的裝載量較小,將會延長防汛抗旱物資的實際調運時間。因此,針對這類物資儲備倉庫,需要對裝卸通道路線進行規劃調整,適當擴大通道寬度,盡可量保持通道平直順齊,減小通道彎曲角度與彎曲處數量。同時,保持裝卸通道通暢無阻,將各類設施設備及防汛抗旱物資堆置區域與裝卸通道保持適當間隔距離,禁止在裝卸通道及兩側區域擺放障礙物。
考慮到部分物資儲備倉庫使用年限較長,建筑結構老化程度嚴重,無法營造良好的防潮避光與恒溫環境。因此,需要在物資儲備倉庫中設置各類新型設備,以改善倉庫環境。例如,配置傳感器裝置,持續對倉庫環境溫度與空氣濕度進行監測,當監測到異常參數時,將自動發送報警信號。在安裝除濕機時,除濕機可以持續稠入潮濕空氣,排出干燥空氣,以控制室內濕度。在安裝空調機組時,機組可以抽出室內渾濁空氣,向倉庫內送入新風,以改善倉庫內通風條件。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在物資管理領域中展露出廣闊應用前景,既可以輔助人工完成各項管理工作,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保證管理信息時效性。同時,也可以推動物資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發展,提供自動監測與歷史數據查詢等使用功能,滿足精細化管理、動態化管理等現代化管理方式的實施要求。
推動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管理現代化發展的主要路徑在于,依托信息化技術構建防汛抗旱物資管理系統,在系統中設置險情搶護措施、組織保障、物資應急轉移、物資保障等功能模塊。以其中的物資保障模塊為例。該模塊由歷史物資儲備表查詢、防汛物資分布圖生成、防汛物資計劃表編制、物資采購及入庫登記信息查詢等使用功能所組成。例如,用戶點擊防汛物資分布圖功能欄,界面將顯示轄區內水利工程分布圖,使用特殊顏色與符號在圖中標記易出現險情的地點位置與配套搶險方案,管理人員直接查看各類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的實時儲存情況,如各類防汛抗旱物資的倉庫存量。
在傳統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管理模式中,部分防汛抗旱物資的入庫量不合理,加之物資在儲備期間偶爾出現潮濕損壞問題,使得防汛抗旱物資出入庫系統難以穩定保持為理想平衡狀態。針對這一問題,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管理期間,可選擇構建最優管理數學模型,以數學模型分析的方式,將變質性物品生產量、管理決策變量、庫存量等參數導入數學模型中,如此,可以準確計算出防汛抗旱物資的最佳庫存存量與出入庫率。同時,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期間產生新的變量因素,或是原有條件發生變化時,會打破防汛抗旱物資的入庫—庫存—出庫系統的平衡狀態。與此同時,管理人員基于入庫速率與出庫率基礎上,對防汛抗旱物資的庫存量加以校正處理,如果校正值為正數,表明實際庫存量有待提升,而在校正值為負數時,表明物資庫存量超過理想值,需要通過調整入庫率來恢復入庫—庫存—出庫系統的平衡狀態。
首先,在防汛抗旱物資入庫環節,對防汛抗旱物資的規格數量與質量進行檢查驗收,核查質檢報告與生產許可等相關文件資料,在入庫單等憑證信息基礎上辦理防汛抗旱物資登記手續,詳細標注物資種類、數量、批次等信息,將記錄內容上傳至信息數據庫內,并建立專項文件檔案。在后續物資管理工作中,用戶可以直接在信息化管理系統中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掌握各類防汛抗旱物資數量的動態變化情況。同時,需要明確防汛抗旱物資入庫盤點流程,具體步驟包括:第一,物資直觀驗收。工作人員遵循《防汛儲備物資驗收標準》,對各類防汛抗旱物資的數量進行逐項驗收,或選擇采取隨機抽查方式,從中隨機抽取少量材料作為樣本進行質量檢測,退回質量不達標的物資。第二,物資一般驗收。對防汛抗旱物資的規格、包裝完好情況、生產日期等進行檢查,確定一切無誤后,再將物資運輸入庫。第三,提交驗收報告。工作人員在驗收報告中詳細記錄防汛抗旱物資驗收過程,以及物資種類、數量等信息,在報告中簽名留證,并將報告向上提交。
其次,在防汛抗旱物資出庫環節,嚴格遵循“先進先出”原則,根據防汛抗旱物資入庫順序來設定出庫順序。同時,依托信息化技術構建全新的物資出庫管理體系,系統對物資出庫手續文件進行記錄備份,審核手續文件真實性,將數據導入系統中進行核對確認,如果在系統數據庫中查詢到相關手續文件時,則表明文件真實準確,具備物資出庫條件,辦理后續轉接手續。而在系統沒有在數據庫中查詢到相關文件時,則表明文件真實性存疑,或是物資出庫手續辦理不全,不予防汛抗旱物資出庫。
考慮到物資長期儲備期間,受到環境等因素影響,有可能出現潮濕損壞問題,如果使用這類損壞物資,將無法發揮預期作用,并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對防汛抗旱物資報廢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定期開展物資清查盤點工作,統計防汛抗旱物資受損量,根據受損情況將物資分為若干等級,對不同等級的物資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如物資修補或報廢處理。同時,針對倉庫中長期儲備的防汛抗旱物資,在不影響轄區防汛工作開展的前提下,可選擇將這類長期儲備且臨近最大使用壽命的防汛抗旱物資進行流轉處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若干數量的防汛抗旱物資流轉機構,由管理人員提交防汛抗旱物資協調使用報告,將一定數量的防汛抗旱物資轉移至其他轄區或洪災地區使用,避免對這類無質量缺陷的防汛抗旱物資進行報廢處理。
由于多數防汛抗旱物資具有可燃性,在倉庫室內存在安全隱患時,容易出現火災安全事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同時,救生衣等防汛抗旱物資在燃燒過程中將持續釋放有毒濃煙。因此,在現代化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管理體系中,必須提高對物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與開展力度,綜合采取多項安全管理措施,盡可量消除安全隱患,加強物資應急管理能力。例如,明確倉庫安全管理責任,切實貫徹“預防為主”理念,并對安全管理標準條款內容進行補充,如明確消火栓等操作器械的使用方法、所堆置防汛抗旱物資的燈距與墻距要求、照明燈具與防汛抗旱物資的水平間距要求等。同時,在倉庫內設置探煙器、火災報警器等新型裝置,并構建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在出現火災事故的第一時間,系統可以自動鎖定著火點,對著火點進行灑水撲滅,以控制火勢。
綜上所述,為保證防汛搶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物資保障,并解決物資倉儲管理期間面臨的各項難題。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推動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管理方式,掌握現代化物資倉儲管理的發展路徑,貫徹信息化管理理念,進一步提高防汛抗旱物資倉庫管理水平,為抗洪搶險工作做出更大貢獻。